第04版:理论周刊
2025年03月03日

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包振山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重点做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做大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代表的十个方面工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市立足“天蓝地绿基因红”禀赋优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坚持向高攀升、向智转型、向绿升级、向新发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全省“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发展大局中展现盐城担当。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通过整合使用优质和新型生产要素,探索智能、融合、高效、绿色的发展路径,形成高水平高能级产业结构体系,提供更高品质、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需的要素条件、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求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高效汇集创新要素、为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一是科技实力跃升,2024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560家、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4家,“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二是人才聚集,组建成立市人才集团,迭代升级“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并进的良好创新生态。三是数据要素赋能显著。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不断汇聚创新资源,强化校企联动和产学研协作;激活创新主体,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串珠成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系统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发“风光火气氢”等新能源资源,加快低(零)碳产业园试点示范,强化科技招商与产业招商融合,突破一批产业项目、科研项目、种子项目,全方位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统筹抓好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和现有产业未来化跃升,坚定不移打造创新主战场,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去年,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676万千瓦,年发绿电312亿度。盐城港大丰港区、射阳港区、滨海港区零碳产业园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盐城港获全国首个“零碳堆场”国际认证。要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完善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其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培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现代产业体系。

以因地制宜为基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错位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通盘谋划原则,推进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做好因城施策文章,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基础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配合,以东台特钢材料、射阳风电发电及装备制造、建湖油气钻采井口装备、响水不锈钢等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构建“5+8+10”产业链培育体系,布局发展绿氢、元宇宙、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赛道,推进千亿产业“强链”、500亿产业“延链”、百亿产业“补链”,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不锈钢等产业发展,形成差异化布局的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做好抢抓机遇文章,以系统思维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在继续做大做强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输变配电、综合能源服务两大配套产业,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快本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不断提升产业转型“含绿量”。做好转化创新文章,《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从加强创新技术突破、引育科技创新主体、强化科创平台载体建设等七个方面提升全市科技创新发展能级,尤其是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做好“三化协同”文章,通过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把产业方略转化为强市支撑、把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做好擦亮城市名片文章,我市能源体系清洁多元,农业份额举足轻重,生态禀赋得天独厚,要持续擦亮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美丽生态“三大名片”,为国家发展所需提供更多有力支持,努力提升盐城地位。

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质现代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要求拥有数量庞大、质量优良、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科技、人才、数据等优质要素,并建立起要素协同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高效汇集创新要素,推动建立有效的创新生态体系。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供给并向企业转移转化;支持各县(市、区)建设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场景应用引领地、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创新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流通及开发利用机制。支持经营主体依法合规开展数据采集,统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模式,在确保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前提下,调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数据价值开发,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发挥要素协同配置效应,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协同互动。推动劳动力要素、金融要素、数据要素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在科技、人才、数据等优质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上实现协同,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提质增效。

以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关系紧密。市新春第一会提出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层次、提升科技创新驱动能级、提升人才队伍支撑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牵引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支撑,助推盐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焕新升级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做大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以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中,更好统筹产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发展与安全、经济与环境,兼顾经济增长、价值创造、就业促进和绿色发展,实现“含金量”“增收量”“含绿量”有效统一。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市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赋能盐城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YCBR2024015〉阶段性成果)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