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5年03月03日

谋求人大履职高质效 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

徐豪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人大工作明确了努力的新方向、发力的新空间、助力的新任务。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焦点和头号任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成为地方各级人大的崭新课题和重大使命。

把准新质生产力发展内涵,深刻阐明地方人大助力推进的职责所在和责任担当

推动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大义不容辞。面对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当前国际经济、科技激烈竞争的浪潮,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提高政治站位,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人大及其常委会应立足自身职能、用好法定职权,与党政校企合力,顺时应势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产业技术创新联合平台建设,有效引导技术创新收益分配、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共享、技术创新成果权属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科技金融制度完善,为切实打破瓶颈制约、全面融入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氛围和法治环境。

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人大责无旁贷。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紧跟党委政府布局新产业、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动能的战略部署,通过跟踪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执行、视察推进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重点抓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措施,力促产业模式向“新”而行,力推发展动能提“质”增效。

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人大大有可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主动服从、倾力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综合运用立法、决定、监督等人大职权,积极推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端化、以数字化改革助力产业智能化、以低碳环保保障产业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有序实现产业结构调优更新、产业主体转型创新、产业集群提质焕新目标,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进程中体现人大作为。

着眼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势,深度剖析地方人大依法履职的工作优势和薄弱环节

认清工作优势增信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定位、履职条件和工作基础日益巩固完善,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市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地方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市县乡三级人大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以家站点建设为抓手,把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到基层一线和群众身边,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活动载体;以数字化建设为牵引,“数字人大”为人大工作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助力。

直面薄弱环节明差距。行使立法权方面,有关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方面的立法项目较多,有关经济工作的立法相对滞后,特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法规项目急需相关人员牵头起草。行使决定权方面,习惯于重大事项“党委决定、政府执行、人大监督”工作模式,审议的事项多,决议决定的事项少。行使监督权方面,地方人大常委会通常采用建议、意见等温和式的方法开展监督,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作为辅助方式用得不多。

基层人大监督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是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各类开发园区,缺乏有效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企业家代表”和“官员代表”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些代表在闭会期间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代表活动,行使代表权不充分,不利于促进当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树立高标准追求强担当。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的大局意识,真正把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列为人大服从党委中心工作、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事关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项目推进等重大事项及时讨论决定,对涉及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营商环境等重要立法适时调研拟定,对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议案全程跟踪督办。

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深入研究地方人大奋发作为的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

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为依托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添力。一是彰显法治力量,深入开展执法检查促进创新,出台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二是彰显审议功效,用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相关工作报告的审议权限,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3条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等列为重点审议内容。三是彰显示范效应,挖掘人大代表联系广泛、资源富集的优势,打造提升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人大代表联系点,探索“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产业转化”发展路径,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孵化体系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科学立法权威决议,为面朝大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加持助力。一是加强涉海经济立法,通过立法进一步巩固和放大我市在国家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先行优势。二是依法议决重大事项,紧扣“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就加快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法组织讨论、作出决定,动员全社会力量向海图强、经略海洋,督促“一府一委两院”拿出具体举措、抓好贯彻落实。三是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引导人大代表从重抓项目招引、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为转换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合力。紧扣市委决策部署,推动在零碳园区、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先行探索,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力促新质生产力“绿”意盎然。推动新兴产业培优育强,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督促政策落实和规划实施,围绕“链主企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构建“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超前介入、主动参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及年度计划编排工作。

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为整合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护航蓄力。一是致力提升监督质效,聚焦推动科技创新,组织代表专题调研;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聚焦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加大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引进力度;聚焦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持续深化“企业大走访”活动;聚焦发展“数字经济”,督办重点代表建议、开展专题询问,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代表视察和专题审议,推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利用人大代表“家站点”等载体,选派人大代表担任“营商环境监督员”,全面收集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三是全力呵护良好生态,认真开展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项监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绿色根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全景世遗、全链布局、全域康养”生态产业。

(作者单位:市委研究室)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低空经济赋能文旅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