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慧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论断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使命与任务。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面对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将数字技术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是推动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关键环节。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把道理讲深。红色文化传统传播方式受限于承载其传播的物质载体形式,难以形成普及性的应用与实践,而红色文化数字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助力思政课把道理讲深。一是丰富红色文化育人内容及方式。传统媒体时代,高校主要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实地参观等方式进行红色教育,很难将相关文化资源的“前世今生”串联起来,大大降低了红色文化教学效果。通过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可将分布在不同地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易于理解和传播的数字化形态,丰富思政课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师更深层次地讲授思政课。二是拓展高校思政教学时空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带领人民救亡、解放、建设等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时代性。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能让不同地区的学生接触、共享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另外,通过VR、AR、5D等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再现,能助力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从单一静态展现到多维动态展现的转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把道理讲透。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不是简单地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数字教学资源,而是通过运用数据分析、群体画像等数字化功能推送不同主题、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特点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课堂体验,助力思政课把道理讲透。一是助力思政教育实现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传统思政课教学课堂中,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感知程度通常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备课内容,而教师受限于学生知识储备差异、教学进度限制等因素,很难做到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推荐具有针对性的红色教学内容。数字化技术赋能精准思政教学,精准解析学生个体和群体行为数据,精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困境、学习需求及其思想意识,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实现精准聚焦、靶向发力。有效避免传统思政教育“一刀切”的教学弊端,能使课堂上讲授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具针对性、感染力。二是提升思政教育全过程、渗透式育人效能。当代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红色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形式,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各阶段,可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数字化媒介,将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内容融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推动思政教育向日常化、常态化、生活化转变,实现“全过程育人”。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把道理讲活。数字化技术赋予思政课教学方式新的选择,通过线上与线下、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入故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静态的内容讲得更加生动形象,赋能思政课把道理讲活。一是丰富思政课红色文化资源载体。数字化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活力,使红色文化能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态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其思考与讨论的焦点。通过建立数字化资源库,还有助于地方政府盘活红色资源。通过加强与高校合作,系统梳理红色革命旧址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底数,收集、梳理、挖掘与整合各地能够重现的红色历史,传承本源性社会记忆的原始材料,让原本分散式、碎片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信息,通过“建模、仿真、信息技术和处理”等流程数字化,实现资源整合、保护传承和分类利用。二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不是简单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而是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驱动力,想方设法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体验感。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场域限制,通过虚拟仿真、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技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引导学生进入融生理体验、精神感知、现实世界为一体的虚拟空间,有效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体验感与获得感,教学形式更符合创新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师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极大程度扭转了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有效推动新时代教学方式变革。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盐城数字经济研究院。本文为2024年市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化背景下盐城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24skC16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