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性地位,是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重要保证。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盐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是推动盐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以来,全市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有机融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构建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集群化的新格局。具体表现在: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03.8亿元,同比增长5.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8.7%,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加快,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5%、46.1%和46.7%,比重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东台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盐城智慧科技城和盐城环保科技城智慧谷入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公示名单,总数列苏北第一,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支撑有力、创新引领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业态融合不断深化,培育打造盐城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盐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悦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圆满完成试点任务,2023年被认定为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全市试点单位和标杆典型数量均位居苏北第一。
如何将“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落到实处?以工业立市的盐城,把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最强拉动力、最大爆发点,提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登”、新兴产业“向新发力”、未来产业“向前而行”,合理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力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领导,理顺目前管理体制。进一步对生产性服务业简政放权,适时放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完善财税支持政策,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给予适当税收优惠。整合现有政策,形成专项扶持政策及专项资金,加大龙头企业培养。全力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需从多方面入手,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确保目标明确、规划科学、政策有力、环境优化、创新引领和国际合作。我市还印发实施了《盐城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创服务、商务服务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大数据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三大成长型服务业,并突破发展平台经济等一批先导型服务业,构建“4+3+X”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
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多措并举突破人才发展瓶颈。一是聚焦选优育强,优化人才“蓄水池”。城市的发展,人才是“金钥匙”。市委、市政府发布多项人才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提升,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等方式,提升本地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聚焦人尽其才,搭建干事“大舞台”。我市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开展“才聚沿海 大展丰采”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精准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我市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人才工作领导运行机制,确保各系统、各条线、各板块的人才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三是聚焦服务保障,打造育才“新环境”。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我市持续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开展人才服务“三促进”活动,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积极推广“苏心聘”APP、“大丰就业”抖音号等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就业”用工服务新模式,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集聚发展活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集聚融合发展。坚持将集聚示范区培育与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紧密结合,积极引导集聚示范区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方向,注重生产性服务行业规模化发展导向,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创新机制。各集聚区管理部门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和企业服务工作,营造最优环境,构建精准服务体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集聚、提档发展步伐。盐城大数据产业园找准路径抢抓发展先机,加快大数据与经济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成为江苏唯一由部省市合作共建的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拓宽培育路径,建立全市重点推进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库,增强集聚区资源吸附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旗舰”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布局,为全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赋能。
深耕长三角,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作发展。我市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协作与联动,通过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盐沪高铁的投入运行和盐城港开通“沪盐专线”,拉近了盐城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积极参与共建产业园区,如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等,吸引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盐城。坚持以港口为核心,坚持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沿海开发。通过搭建产业协作平台、举办产业对接活动等方式,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潮起东方、扬帆致远。我市将围绕打造“江苏东部沿海服务业发展新高地、长三角北翼特色服务发展新增长极、中国环黄(渤)海服务经济开放新枢纽”目标定位,大力发展“制造+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动生产服务功能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生产性服务业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端为引领、以智能化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保障,构建更加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持续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盐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策研究”〈2023cjrh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