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4年09月02日

发挥第一书记作用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何永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涉及的农业农村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新征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依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富民强村工程,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作用至关重要。第一书记要真正把“第一”的角色发挥好,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期盼。

第一个任务是找魂,也就是定位。乡村振兴首先得有魂,每个村居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环境不一样,因此每个村居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有些地方干部觉得把地方建得漂亮了、农民都上楼了,就是乡村振兴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如果乡村发展过程中没有对乡村内在特色的挖掘,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文化个性,那就出现问题了。乡村的魂,就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定位。因此,第一书记驻村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制定帮促村居的发展规划和定位,在摸清村情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坚持因村施策、一村一品、科学定位,在明确未来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按计划有序推进落地生效。

第二个任务是找神,也就是乡村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乡村是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也是矛盾纠纷的易发多发地。大多数村居会有一些历史矛盾和现实问题,如果村居人文环境不和谐,村居“两委”干部整天因为处理矛盾问题而发愁,就会缺少精力谋划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底层谋划,要通过深化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三个任务是找钱,也就是发展的前提。资金问题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障碍。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必要的投资,导致无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公共服务提升,这也是大多数乡村带头人的最大痛点。之前我们参观部分乡村振兴成功的村居,有的村居产业年产值几百亿元,很多人认为,区域差异太大,肯定学不了,殊不知人家也是从全县基础最薄弱的村庄起步的。解决资金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要想筑巢引凤,得先搭好窝,才能吸引金凤凰。必须自身自强不息,以现有资源不断向上攀爬,凝聚各方力量,让更多村民、乡贤、投资者及上级领导看到希望,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进来。

第四个任务是找人,也就是带头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更是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在农村,人才匮乏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没有人才,乡村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施行效果也会打折扣。在乡村振兴路上,能人乡贤是一支重要力量,要鼓励引导能人返乡、乡贤发力,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携手并进,加快本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脚步。乡村振兴人才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繁荣,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个任务是找产业,也就是发展基础。前面做了这么多,根本上就是为了最终这一步,没有可靠的产业,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前面一切都是白干。产业怎么找,绝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乡村全面振兴没有模仿的捷径,但有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说到底就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农业强搞农业,工业强搞工业,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乡村特色的产业,如果什么都没有,可以寻求合作模式、入股模式、飞地模式等,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满足于正常运转。实践中康养和文旅要慎重,二者是重资产重投入的产业,很容易烂尾。对乡村来说,低成本的投入或具有可预期的稳定投入回报或许更适合。

(作者为阜宁县罗桥镇凤谷村第一书记)

健全协商民主机制 发挥政协制度效能 理论学习应当“学思用”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