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2024年07月22日

推动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

谢佩

习近平总书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强自信。在盐城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各种民俗、传统工艺、口头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我市目前拥有5项国家级、70项省级、138项市级非遗项目,拥有3位国家级、18位省级、181位市级非遗传承人,这些非遗项目无不承载着盐城祖辈的生活智慧和深厚的地方文化。

非遗传承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历史与智慧的光芒。董永传说以其忠孝节义感人至深,淮剧唱腔悠扬,杂技表演惊险绝伦,老虎鞋制作技艺更是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精湛与匠心,这些无一不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智慧。近年来,我市制定全面系统的非遗保护政策,建立市、县两级非遗名录体系,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传承人队伍建设方面,注重人才挖掘与培养,加大财政预算投入,相继打造“名家工作室”、农民画研习所等非遗传承基地,通过“以奖代补”补助方式,拓展传承人队伍。

此外,全市还通过丰富多彩的传承活动与教育普及,将非遗根植于市民心中。非遗展示展演、非遗技艺比赛等活动层出不穷,不仅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还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在文旅融合方面,通过建设非遗旅游线路、打造非遗特色小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将非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旅游享受。这种文旅融合模式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最后,在数字化建设方面,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不仅提高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非遗保护和传承正遭遇巨大挑战,许多传统项目面临消失的风险,我市非遗传承同样如此。

首先是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危机。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承载着非遗技艺精髓的老一辈艺术家们逐渐步入暮年,他们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成了亟待传承的宝贵财富。然而,年轻一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往往难以静下心学习和传承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导致非遗传承链条面临断裂风险。这种年龄断层不仅让非遗技艺的传承变得艰难,也限制了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非遗的受众面和社会认知度有待拓展和提升。尽管我市在非遗保护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但非遗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的影响力依然有限。许多人对非遗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对其持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这种社会认知的缺失不仅影响非遗的传承与弘扬,也限制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发挥和影响力提升。

再者,非遗传承人的个体运作现状亟待改善。许多非遗传承人仍以个体身份进行传承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支持体系。单打独斗的传承方式不仅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也容易导致非遗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因缺乏规范和指导而出现流失和变异的风险。

非遗传承与高职教育的创新融合

非遗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融合民俗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跨学科创新和整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指出,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

作为艺术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2021年正式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一部分。截至2023年,全国仅有18所本科院校设立了这一专业,而高职院校大多是结合当地非遗项目设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课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21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盐城省级非遗传承人陈银付(大丰瓷刻)担任学院的专任教师,并在2023年创建盐城非遗学院,这是我省第一家以非遗命名的二级学院,是与省文旅厅、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学院。学院成立以来,荣获省职业教育非遗瓷刻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育人示范基地等省级基地称号。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传承人引入学院担任专任教师,实现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避免技艺流失和变异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学院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非遗传承人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知识传授和技艺指导,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学生兴趣和热情显著提升。此外,非遗传承人的加入还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与传承人的直接接触和学习,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非遗的内涵和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除直接引进非遗传承人作为专任教师外,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伯余(东台发绣)共同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对非遗的传承在社会影响力和校企合作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工作室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公众的关注,还促进了非遗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提升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公众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热情。非遗工作室的建立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校可依托非遗工作室,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非遗研发、创新和市场推广。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还能推动非遗的产业化进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同时,企业也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这种校企联动的合作模式,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面对非遗传承的种种挑战,高职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这一融合趋势不仅丰富了教育体系的文化内涵,更为非遗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书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文为2024年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社科基金项目“盐城非遗活态化传承和发展路径研究”〈24skC140〉研究成果)

里下河地区八仙桌民间礼仪文化浅涉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