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麋鹿
2024年07月14日

一灯一卷一“书生”

○杨锡浪

每每从外地回盐城,只要路过扬州,不去扬州大学拜望一下德高望重的钱老先生,我的心里总会有些遗憾。

钱宗武,我市东台人,扬大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研究《尚书》学40余载,著作等身,成果斐然,学界有“钱尚书”美称。钱老是我大学班主任朱老师的博导,15年前一个初冬之日,在朱老师的陪同下,回老家省亲的钱老来九龙口游览,我们便有缘相识。那年,钱老年近六旬,思维敏捷,严谨又不失幽默的言语中折射出他旧学修养深厚。冬日的九龙口,野旷天高,芦白蒿黄。随钱老冬游九龙口,有感于融融师生情谊,我写下《三代师生三代情》一文以记之。

钱老最早在东台县中教高中语文,1981年成为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章(太炎)黄(侃)衣钵传人、著名语言学家周秉钧先生。周先生学识渊博,在经学、文学、史学等领域皆有精深造诣,尤以《尚书》研究蜚声海内外。追随周秉钧先生的岁月里,钱老开始对博大精深的《尚书》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全部身心沉浸其中。兴趣归兴趣,真正把佶屈聱牙的《尚书》啃下来是十分艰辛的。靠着信念和毅力,他硬是将这门过去“人莫不习”的经学正统从学术边缘推向舞台中心。2020年,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启动,《尚书》为首部解读作品,钱老作为国际《尚书》学会会长受邀成为首席指导专家。

“学问须从困苦中来,徒恃智慧无益也。”这是太老师黄侃教育门生的训条,钱老始终铭记在心。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才入门学习《尚书》时,总被先生要求抄写黄侃《白文十三经》等著作以练好基本功,抄书到深夜乃至鸡鸣始就寝,由于太投入,常会不知不觉融入书中,抄写《论语》,眼前就会浮现出孔子的神情举止,似乎看到他正和弟子们畅谈仁礼。“守少则固,力专则强。”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唯有“剪掉”那些不必要的“枝丫”,寂坐下来与有益之事“长相厮守”,方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钱老专注《尚书》,以愚自处,从不纷乱心志,几乎舍弃所有业余爱好。常年久坐熬夜研究学问,僵了身板,硬了筋骨,有朋友劝他学打太极以舒筋活血,可是钱老总是分不出心思,最终只好作罢。

钱老非常崇尚“敬”字,认为这是人应有的生存态度与生命情感。他介绍,在《尚书》中,对“敬”的论述很多,开篇《尧典》就讲述帝尧恭敬节俭,敬慎遵循天数,恭敬迎接日出。“上古先人敬天、敬事、敬人的故事,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任何时候,我们心里都要保持恭肃,办事笃实,毫不苟且,待人忠诚,决不欺骗。”今年初,根据工作安排,钱老受邀为我们做中华传统官德方面的讲座,我有幸负责联络、服务钱老的相关工作。钱老是资深教授、《尚书》研究大学问家,应付这样的讲座,自然是小菜一碟,但他是做事严谨的人,对讲稿十分苛刻较真,内容反复推敲,改了一遍又一遍。记得讲座前一夜,钱老先后在凌晨1点半、3点半和清晨6点三次联系我,发来PPT最新版,和我沟通相关细节。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第二天,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百人小会场硬是多挤了十多位慕名而来的《尚书》学爱好者。讲台上,钱老以他特有的东台口音,旁征博引,把《尚书》中传统官德文化讲得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赢得多次热烈的掌声。

这些年,盐城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自然人文景观名声日盛。我多次建议钱老夫妇放松下来,尽可能放缓学术研究的节奏,压减一些讲学活动,多安排点时间来老家走走,看看风景,颐养天年,但总是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没有成行。今年早春二月,钱老来盐城讲学,我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专门陪二老到盐城西乡走走。在蜜云垛,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模样。在射阳湖,我们凭吊古邗沟,考察臧陈旧址、陈琳故宅遗址和九里一千墩,穿过岁月时空,仿佛感受到这块厚重的土地上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到第三站九龙口已是傍晚时分,时隔15年再游故地,看到苍苍莽莽的芦荡风光,钱老仿佛被眼前美景触动了,马上吟诵起《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我估计,那一刻,他的眼前已然出现卓然独立的苏子瞻,宽袍大袖,长髯飘飘……吟诵结束,钱老似乎来了兴致,只见他健步走下垦田大堤,主动提出要拍张照。我立即打开手机,“咔嚓”一声,钱老与九龙口的合影定格了。

典籍如灯,照亮世人。如果说《尚书》这座宏大的思想和文化宝库,正以如日之光照耀着我们,萌发生生不息的力量,那么,钱老以纯粹的心念探寻《尚书》中蕴含的奥秘,又何尝不是照亮这部伟大典籍的一盏灯呢!

没有上一篇了... ... 夜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