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付 殷凤春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是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加快工业强市,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风口,我市应因地制宜,依据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特点,构建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创新网络,加强产业链协同、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强化人才引育等方面协同发力,有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网络。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加强创新网络建设尤为重要。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新建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提供高层次的技术研发服务。在新能源、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一批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二是建设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融合创新发展基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流程全覆盖格局,构建跨领域、多元化的融合型创新平台网络。支持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创新能力,通过补齐短板、延伸优势和构建新兴产业链,打造促进产业循环畅通的战略支撑点。三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畅通我市与国内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加大与国内、省内产业链的交流与合作,强化相关产业集群之间联动衔接,加速跨产业、跨地区融合发展,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重点科创城市联系,建设科创“飞地”,建立健全“域外创造孵化+盐城转化制造”机制。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作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不但要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同时要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入,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现链上企业集聚,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一是打造企业主体梯次培育体系。培育认定一批品牌高端、技术先进的领军企业,做强一批创新力强、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创新意识强的中小企业。支持领军企业、骨干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二是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行业龙头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技术突破、产业引领、生态营造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应通过梳理当前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落实其“链主”地位,鼓励“链主”企业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体,支持“链主”企业在技术攻关、工艺改进、产品推广、产销合作、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品牌创建等领域发挥牵头协调和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通过挖掘战略性新兴领域潜力企业,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招引一批高潜力科技企业落户,扶持一批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瞪羚企业”,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三是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体化企业集团。支持大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成立产业联盟,围绕关键核心环节,加强研发、技术、人才等交流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堵点,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借鉴深圳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以市场化机制建设科技成果供需信息汇集服务系统,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定期发布科技成果,常态化开展产业科技沙龙、产学研对接等活动。二是加快创新成果的孵化落地。鼓励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概念验证活动,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邀请本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组成概念验证专家团队,对研究项目进行验证和辅导,对通过概念验证的项目在科研经费、落地空间、人才政策等方面提供综合支持。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探索科学家团队研发、本土企业家投资运营、政府引导基金补充的联合创业模式,形成“研究团队—企业运营—基金补充”联合创业模式,加大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种子项目的投资。三是以技术经纪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招引和培育一批科技中介、知识产权运营、咨询评估等第三方机构。培养一支活跃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鼓励技术经纪人培训机构与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技术转移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促进技术经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充分调动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积极性,优化科技服务供给质量,帮助技术成果找到交易目标,推动技术成果转让,实现技术经纪产业化发展。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界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对外渗透性和正外部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界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实施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工程。推进“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等产业跨界融合工程建设,实施新兴技术应用场景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智能网联等新兴应用场景。二是推进新兴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5+2”新兴战略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园区等为载体,深入推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与维保平台等,为加快培育融合发展新型示范载体和标杆企业提供支撑。三是加快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我市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和设备更新,加速建设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围绕产业集群新兴优势产业链提质升级,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行业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应用广泛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型人才集聚。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围绕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升高端人才吸引力。一是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创新引才方式。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支持奖励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完善创新创业团队考核评估机制。通过以才引才、企业引才等方式,建立引才平台,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自有资源引进相关团队或高层次人才,并根据引入的人才等级给予支持。二是实施精准化融合型人才引进制度。健全急需人才目录,根据当前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急需人才目录,实行紧缺融合型人才清单制度。靶向引进一批融合型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融合型人才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三是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加强融合型人才选拔培养。面向集群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统筹推进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融合型人才规模、提升人才素质。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集群所需创新人才培育和选拔,设立融合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融合型人才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一批高素质融合型创新人才。
(陈宏付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苏北现代化决策咨询培育研究基地、江苏沿海人才发展研究院、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盐城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殷凤春为苏北现代化决策咨询培育研究基地执行院长,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沿海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江苏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路径研究”〈23EYA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