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3年11月27日

“生态三观”引领低碳发展

纪建军

近年来,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自觉将人民观、系统观、市场观融入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全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804.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64.64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40.26平方公里,为大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筑牢生态基础。

人民观

以人民为中心强化规划引领

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牢规划这支画笔,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绘就全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崭新蓝图。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协调好陆域和海域、开发与保护间的关系,在“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加强陆海规划统筹,坚持做到应划尽划。对陆域和海域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需要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全部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林海省级森林公园、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榆河(大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新团河备用饮用水源保护区、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筑牢大丰生态安全屏障。

系统观

以修复为抓手推进系统治理

在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等多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大丰区湿地面积397.14万亩,受保护自然湿地面积222.30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7.8%,保护面积位列全市第一,保护率位列全市第二。近年来,大丰区铁腕治理、强势推进违规用海整治,拆除硬质护坡38.5万平方米、电力线路65.5公里,21宗9.79万亩违规用海问题全部整治到位。大力推进退渔还湿工作,选取斗龙一区、卯龙一区、江苏沿海集团海北公司、上海农场养殖区域开展退渔还湿,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原则落实生态修复措施,目前已完成退渔还湿面积12.38万亩,初步恢复部分湿地原有自然风貌。

加强海岸线整治修复。为构建海岸带生态防护系统,大丰区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先后实施大丰港滨海大道改造工程、大丰港二期三期码头引堤间临海海堤修复工程和大丰港海堤路(二期—通用码头)修复改造工程等项目,近年来,全区海岸线生态修复整治44.5公里。相关工程项目通过地形整理、土壤处理、植被重建和植物配植等措施,建设海堤防护林和景观林,逐步构建沿海绿色走廊,通畅内外空间生态交流。

积极推进沿海绿化造林。2014年,大丰在竹川垦区通过收回分散于国土、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的滩涂土地,依法终止与各类主体的承包合同,整合土地资源,逐年加大土壤改良、水系配套建设力度,将盐碱地植树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建成万亩新林场,现有造林面积1.5万亩。

市场观

“碳”索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程,是大丰资规局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坚持市场思维开展的有益尝试。在此基础上,大丰资规局致力于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动力机制,以发展蓝碳经济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全面摸清自然资源生态本底。2022年,大丰资规局启动滨海湿地调查项目,对全区生态红线范围内666.24平方公里湿地的类型、分布、质量及其生态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形成一套全新的湿地调查数据底板,提出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湿地保护及整治修复建议,项目探索创新“3湿+”滨海湿地调查技术方法。从源头上率先查清“碳源”家底和“不同时点”现状情况,实时监控各类自然资源“碳汇”质效和变化情况,全面摸清全区湿地、森林、耕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优势,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发挥“碳”生态产品价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丰样板。

开展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开展江苏省首个盐沼湿地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项目试点,利用省自然资源厅和盐城市政府共建平台,联合华东有色地勘局,围绕大丰区黄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需求,开展黄海湿地现状调查、海岸带侵蚀淤积监测、水土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碳储量调查等工作;同时开展相应研究,在查明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优选合适地块开展固碳增汇试验,评估增汇潜力,研究增汇途径。

主动搭建蓝碳市场交易平台。成立中研绿色金融黄海研究院,推出紫菜贷、林果树碳汇贷等金融产品。江苏省首笔“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以紫菜养殖产生的减碳量、固碳量远期收益权为切入点,成功打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通道;江苏省首笔“林果树碳汇贷—梨园贷”以梨树种植产生的减碳量、固碳量远期收益权为切入点,打通金融支持林果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通道”。

(作者为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紧扣三个环节 开好民主生活会 “四比四看”赋能融媒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