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3年09月11日

放大“世遗”品牌优势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顾畅 陈锋

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强调,擦亮美丽生态名片,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让美丽生态价值更大。盐城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建有珍禽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随着美丽盐城建设不断深入,打通世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及实现路径,已成为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必然选择。

摸清生态产品家底建账本

探索世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有科学认知,做到心中有数、靶向发力。

推进生态资产调查监测。依托国土变更调查、海域动态监测、林草湿调查监测等开展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监测,制定生态资产调查监测技术方案,支持开展生态资产动态监测信息定期发布和数据共享。积极推进大丰区滨海湿地综合调查国家级试点,为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明确生态资产产权关系。有序推进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湿地等确权颁证,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建立生态权益资源库。推进将自然资源登记确权信息纳入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与不动产登记、国土调查、专项调查等信息统一管理、实时互联。

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基于世界遗产地生态产品、农产品、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分类体系,完善生态产品分类标准体系。按照产品市场属性,重点从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等角度引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编制《盐城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绘制《盐城市生态产品地图》。

提升生态供给能力扬优势

提升世遗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遵循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实现世遗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加强世遗保护管控引导。发挥盐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统筹推进全市遗产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工作。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和推进机制,部署建构生态产业链体系,设计形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引导作用,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深化市场调节和金融支撑体系。

推进生态湿地保护修复。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原则,在射阳河口、斗龙港、川水港等重点区域设立黄海湿地生态修复试验区和互花米草治理区,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典型案例。深入实施退渔还湿、造林绿化、海岸线治理、浒苔绿潮联防联控等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持续放大国际湿地城市品牌效应。

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将文化、艺术、创意等元素嵌入江苏沿海美丽生态风光带建设,鼓励通过湿地修复、林地抚育、水环境治理等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分类实施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和造林试点工程。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科普教育等延伸产业,实现生态产品更高溢价。

完善经营开发机制强动能

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需科学经营开发世遗“隐形财富”。

丰富经营开发路径。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前提下,探索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依托世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世遗+文旅+康养”生态休闲开发模式。探索“企业+个体”特许经营模式,规范世界自然遗产地特许经营范围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发个性化生态体验产品。

推动生态产品补偿。探索通过设立遗产地生态补偿基金等方式,做好珍禽保护动物对世界自然遗产地周边农业生产活动监测评估及生态补偿工作。积极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生态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主要提供生态产品地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居民就业。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提高破坏世遗环境违法成本。

开发湿地碳汇产品。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碳减排量、节能项目碳减排量等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其他机制下的碳减排量项目。稳步推进近海湿地和海洋碳汇项目开发及交易,研究湿地和海洋碳汇参与碳市场抵消和碳中和补偿机制,因地制宜谋划黄海湿地蓝碳增汇工程。

擦亮世遗金字招牌促增收

持续实现世遗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换是促进生态富民的重要途径,持续提升世界自然遗产的顶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大生态“绿色财富”,提高社会“绿色福利”。

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抓手,支持世遗沿线地区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区域特色绿色产业集群。持续推动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绿色化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路径。探索产业园区低碳转型路径,支持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等开展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打造世遗文旅产品IP。具象化打造麋鹿、丹顶鹤、勺嘴鹬湿地“吉祥三宝”,着力构建具有世遗特色的核心生态产品。以农旅产品、康养品牌IP打造为方向,进一步提升黄海森林公园、条子泥、荷兰花海等知名度和生态产品附加值。借助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文创产品开发、大众科普体验等形式,宣传推广盐城世遗特色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产品。加快建设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创建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建立健全惠益分享机制。鼓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参与策划生态产品生产和服务培训,吸纳带动更多世遗保护地周边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明晰生态资产产权所有者,划定可实现的生态价值入股,力争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探索以参股分红、专项奖补等形式,鼓励世遗保护地周边村民住在村内、保留村籍,留住最原真的世遗文化。

(顾畅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锋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工程师)

没有上一篇了... ... 改善人口结构
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