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3年08月21日

加强校企协同创新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薛玉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全域科技创新提升行动。通过举办“盐城——南京科创合作洽谈会”“盐城市‘专精特新’企业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等活动,推进校企协同发展,增强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能。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持续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习贯彻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最根本的落脚点在于以会议精神为指引,紧盯目标、紧扣部署、紧抓不放,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优势,加强校企协同创新,集聚资源,构建政产学研“命运共同体”,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时代盐城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府职能

创新合作机制

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平台建设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职能作用,在《盐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基础上,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统一协调机制,从政策导向、机制设立、资源配置等方面为校企联动提供制度性保障。

出台市内规上企业校企合作行动计划,实现科技创新区域全覆盖。以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同向同行为导向,以增加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校企协同为抓手,制定实施引导激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将没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作为重点辅导对象,聚焦问题、靶向整改。

依托省市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县级联创中心科研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全链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研究成果精准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按照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和钢铁四大主导产业特色,有的放矢地引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建立外引内联机制,引进一批服务高校和企业效率高、声誉好的中介机构入驻,配套执行创业补贴、租金减免、资金扶持等措施。制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认定制度,推动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打造创新生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发挥项目牵引作用,引导企业技术攻关。鼓励科技龙头企业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以项目开展为契机,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整合校企资源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出步伐。

支持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上下游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和有关重点学科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创新联合体,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设立盐城研发中心,实施“离岸研发+本地转化”,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以校企协同成效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投入“主力军”。

深化高校制度改革

激活创新动能

利用自身学科优势进行技术中心向企业转移,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高校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西伏河科创走廊建设为标杆,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做法,积极拓宽政产学研渠道,形成多种模式合作新格局。

创新科研团队建设模式,推动组建一批面向市内重点产业的产业技术联盟,在技术研发、高价值专利培育、技术提升等方面开展合作,做大做强产学研合作成果,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

深化科技创新人员人事制度改革,打通校企人才互用通道。鼓励高校教师在完成好本职工作前提下到企业任职或兼职,选聘优秀企业家、技术人才到高校担任“名誉教授”,形成产学研用共同体,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

制定多维度且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机制,把校企合作纳入院系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加大产学研项目优秀成果奖励和支持力度,增强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作者为盐城工学院副教授)

以“先行者”姿态擦亮美丽生态名片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