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安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指出,要聚焦低碳零碳,擦亮绿色能源名片。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和多年发展积累的厚实基础,我市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地标性产业重点打造,跑出“盐城速度”。在新时代实现“双碳”目标历史进程中,新能源产业被赋予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我市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之城”,进一步擦亮绿色能源名片,是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是肩负时代使命、展现盐城绿色发展新担当的自觉行动,更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的现实需要。
坚持科学规划,系统开发风光资源。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合理利用近海、远海风力资源及太阳能资源等,以规模化、集约化为开发原则,统筹建设近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远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综合利用基地及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四大产业基地。珍惜全市岸线和海域资源,防止资源无序切割,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开发原则,科学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重点打造一批光伏综合利用基地。深入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积极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鼓励工业园区、工商企业、公共建筑和居民社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新型储能电站布局,不断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
推进强链补链,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针对产业链重点及薄弱环节,扎实推进强链补链工作,进一步做优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市已初步建立以风电和光伏为优势特色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但在一些关键部件和薄弱环节还要加快形成新突破。一方面,聚焦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和薄弱环节,积极推进风电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加大齿轮箱、主轴承、储能系统、控制系统等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另一方面,聚焦光伏产业链的重点产品和薄弱环节,加快实施强链补链行动;以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装备智造集群,力争把盐城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综合产能最大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
顺应发展趋势,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从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看,氢能和储能产业前景广阔,正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风口期。我市应积极利用独特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布局这两个重要的未来产业。一方面,以建设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储能”的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绿色储能产业。加强储能产业顶层设计,通过规划储能园区建设,积极招引国内外龙头企业,依托现有的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平台,强化创业孵化,培育一批科创型企业,逐步形成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运行检测等储能全产业链。通过推进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项目合理布局,积极推动绿色储能多元化应用。另一方面,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重点,探索“绿电”制“绿氢”现实路径,打造长三角示范绿氢基地。合理确定规模,适度超前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原则,有序推进加氢设施布局建设,强化示范引领,在沿海滩涂、大型水面等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先行推动光伏制氢项目,实时推动海上风电制氢产业示范项目,打造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
强化创新引领,拓展多元应用场景。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多元创新,不断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以低(零)碳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加快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有序开展“海上风光渔、海上风光氢、海上能源岛”等综合应用示范,加快风光互补、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综合项目示范应用建设,围绕农林废弃物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探索热电联产和生物天然气的分布式生产新模式,鼓励探索和创新示范 “新能源+”多领域、多场景应用模式,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等深入结合,与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有效融合,不断提升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立足区域协同,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发挥“长三角新能源专委会”“中国新能源发展论坛”“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等平台载体作用,不断扩大新能源产业交流合作“朋友圈”。携手国内和全球顶尖合作伙伴,加强新能源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放大盐城在资源、产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推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与交流合作,开展跨区域共建共享、创新合作,凝聚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大合力,为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增添更多绿色动能。同时,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动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合作,主动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供应链,提升盐城新能源产业全球竞争优势,打造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盐城样板。
(作者为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