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3年07月17日

用好“6+1”比较优势 打造城市发展胜势

张漫

非常“6+1”优势,是盐城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重要任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潜力所在,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把这些优势充分挖掘好、发挥好、拓展好,把优势转化为具体工作部署、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课题组在全面分析盐城比较优势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借鉴先进省市发展经验,提出用好非常“6+1”比较优势,放大协同效应、吸金效应、枢纽效应、引擎效应、生态效应、杠杆效应、磁吸效应的发展思路。

用好区位优势,放大协同效应。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我市拥有上海在外面积最大的“飞地”,建成沪苏省级共建园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等平台载体。要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摆脱“接轨”属性,探索从“参与者”升级成“主导者”,从“服务配套”升级成“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在做好上海“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奶罐子”供应基础上,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创新,探索通过“预制”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效益和多元销售渠道,带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在围绕“3+3+3”思路(聚焦“三个上海”做强“三大产业”、打造“三大园区”)加速发展基础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努力将合作共建园区打造成改革开放新高地、产业集聚新高地、创新经济新高地、人居品质新高地。在承接好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溢出、科创溢出、人才溢出资源基础上,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以“小城成本、大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格局。

用好空间优势,放大吸金效应。我市土地面积接近苏锡常总和,建设用地面积接近一个设区市总面积。要积极探索“以地吸金”模式,实现土地能“吸金”、早“产金”、多“产金”,打造“吸金”矩阵。以黄海新区建设为“着力点”,将海工装备产业作为向海图强重要战略“支点”,全面提升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出一批模式新、质态优的现代涉海企业,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让“黄金岸线”产生“黄金效益”。利用滩涂“风光”资源禀赋吸引全国新能源产业企业抢滩盐城,推动风电装备产业、光伏装备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将“风光”资源打造成“风光”产业,围绕“绿起来”“美起来”“兴起来”“管起来”,整合周边滩涂湿地、风光带沿线,建设“黄海湿地生态银行”,引领生态旅游新风尚,将滩涂风景变“丰”景。

用好物流优势,放大枢纽效应。我市拥有港口、机场等5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空港、海港、高铁、高速通达国内外大中城市,拥有公铁水联运、河海联运的集疏运体系。要以“交通圈”拓展“城市圈”、激活“经济圈”,打造促进双循环的“经济枢纽”。以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在“点”上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规模,在“线”上打造互联互通的跨区域物流通道,在“面”上推动形成多节点枢纽网络,通过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破解“过而不驻、流而不聚”难题,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

用好能源优势,放大引擎效应。我市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近1300万千瓦,绿色能源使用占比超六成。要在能耗上做“减法”、绿能上做“加法”,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调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省沿海产业发展规划,利用中国海油江苏盐城“绿能港”,布局燃气发电、冷能利用、燃气制氢产业,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基地开发模式,不断提高能源供给效率,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加快构建以电为中心,清洁高效、智能互动、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消费体系,在清洁取暖、工业生产、建筑供冷供热、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领域,推进“电能替代+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促进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深化电能在终端能源深度覆盖。

用好环境优势,放大生态效应。我市拥有中国目前唯一一个海滨湿地世界自然遗产——黄海湿地。要算清“生态账”,吃好“生态饭”,探索“生态美、产业兴、人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守护好生态资源基础上,按照“用好春季、提升夏季、突破冬季、拓展秋季”思路,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大国际品牌,加快建设“探秘自然遗产、戏水湖荡湿地”等五条文旅产业带,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做好“生态+”“旅游+”文章,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支撑体系,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用好人脉优势,放大杠杆效应。我市先后走出22名“两院”院士,2万多名海外侨胞足迹遍及五大洲。要充分挖掘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作用,努力推动盐商回归、智力回城、资金回流,打造城市向上“最强智囊团”“最硬软实力”“最刚发动机”。精准对接盐城籍院士专家,携手高端“智囊团”、广泛“朋友圈”,引进一批大院大所,联合打造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共同申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研发计划,集聚创新要素;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压箱底”技术,共同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一批前瞻性产业创新项目落地,培养一批本土科技人才,变人才“输血”为“造血”。利用乡贤路子多、信息灵、人脉广等优势,宣传家乡、推介家乡、投资家乡,当好家乡发展“招商员”“助力员”“宣传员”,依靠外埠商会平台作用,积极挖掘商会在招商引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商会会员加强对外宣传,吸引外地企业落户。

做优营商环境,放大磁吸效应。我市正全力打响“盐诚办”服务品牌,打造在盐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的一流营商环境。要进一步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服务提质。聚焦实体经济,围绕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进行政策集成优化、创新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优化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配置,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作者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SJYB2073〉、2022年度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智库重点课题〈2022cjrh002〉阶段性成果)

提升文化软实力 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两高两新”的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