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怯
赴延安,我们是踏着芳躅来访亲。
我们的心情不逊当年再回延安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大巴上,大家争相诵读其影响深远的诗篇《回延安》,这是贺敬之先生十年后重返延安的心曲迸发,我以为这同样是我们访亲的衷情写照。看喔,大诗人回来了,“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相隔七八十年,我们也来了,“双手搂定宝塔山”。一首《回延安》凝聚前后两代人的崇敬与深情,之于我们后者,其实更多的是向往与仰慕。
抵达这天,原本风和日丽竟扬起一场多年不见的沙尘暴,不猛烈,是那种淡淡中有些忆旧的况味,当地乡亲们甚感过意不去,而对我们却有着别样的亲切,因为“无沙尘不黄土”,这恰好还原了昔年的气候气象,让我们能在实地情境中,感受一回延安时期生活的艰辛不易,也让我们与贺敬之先生产生了“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的隔空共鸣,更感佩延安父老乡亲退耕还林、修复生态获得的新业绩,才让我们继而有了“换了人间”的对比衬景。
风沙淡淡地来,又快速地去,它又是著名导演黄云松在延安东方红大剧院外设计的一幕“场景特技”?尘埃落定,一幅山青林绿的画面,偕着一座现代都市的风光,跃入眼帘。在延安,我们在展馆中遇见过革命大时代的一幕幕生动场景,观赏了黄云松导演为喜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而编排的大型红色重点节目《延安延安》,其中不少场面令我心灵震撼,时而为延安军民抗击日寇而同仇敌忾,时而为延安人民勇于牺牲而热泪潸潸——剧场中,我情不自禁穿越,那些穿着灰色粗布军衣,在沟壑、山峁、窑洞前为军人、为群众忙碌的“小鬼”们中,有一位正是我!节目时长不到两小时,但于我似乎在此生活、成长了13年!
我们不能不去宝塔山和延河。
繁华、缤纷的场景,在宝塔山下、延河两岸铺排、展示,我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光亮闪处、咔嚓声里,我们向曾在一起擘画千秋大业、扭转中国乾坤的老一辈领导人,致敬,告慰。
走进一座座展馆,看过一间间窑洞,聆听一场场讲解,我终于明白冼星海的《生产大合唱》为什么“三日谱就”,终于明白莫耶的《延安颂》为什么“传唱不衰”,终于明白贺敬之的《回延安》为什么“臻为经典”,因为,他们与延安、延安人民业已深深地融为一体,血肉相连必然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在大巴车上,讲解员孙老师清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车内不少人打着节拍跟着哼唱,我亦沉浸其中,“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热腾腾儿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欢乐的氛围中,孙老师用旋律为我们“端”上一碗碗米酒,我们“接”过后一饮而尽,心头甜蜜蜜。
徜徉圣地,我们想到了毛泽东主席与农妇伍兰花关于“被雷劈”的对话,我仿佛就站在一旁,清晰地看到毛主席的笑容和缓缓递上的一杯热茶;真切地看到伍兰花眼中,由怨到惧再到感动而溢出的泪水。我们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抱病回延安访亲的镜头,他动情为延安群众还没有过上好日子而愧疚而挂念,经由他拨款兴建一座新桥,延安人民亲切地命名为“总理桥”,它连着万条民心,通向星辰大海。
我们来自革命老区盐阜,早年电影《陈毅与阿英》中有一首歌,这样开头:“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表达了革命者天下一家的亲密之情;诚然,论为中国革命的贡献,延安功勋巨大、盖世无双。在延安,我听到当地市民百姓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延城”,与“盐城”音谐声似,无形中增添了一分“自来亲”。我们前来访亲的对象中,还有当年曾在盐阜一带生活、工作过的三位“老乡”。
一位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宝塔山上筑兵营,烽火台上起狼烟,摘星楼里察敌情,数万甲兵齐上阵,天下百姓享太平,摩崖石刻留英名。”正是这一位千古名贤,在盐阜留下了震古烁今的“范公堤”,把“忧乐情怀”勒铭两地。盐阜人民一直感念范公遗芳。
还有刘少奇、陈毅两位革命前辈。
在杨家岭刘少奇旧居前,我看到这样的介绍:“1942年底,刘少奇由华中回到延安后住在这里……他在七大会议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统一全党的力量去争取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43年10月,由此移住枣园。”历史一下子呼啸着返回到1942年,1月20日起,在我国抗战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阜宁县单家港召开,至3月5日结束。3月19日上午,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召唤,刘少奇等一行90多人,从单家港出发,渡过古黄河,转赴山东,踏上返回延安的征程,史称“小长征”。刘少奇同志甫抵延安,就住在杨家岭旧窑洞。他自1940年10月来到阜宁,前后共战斗生活了16个月,与地方干群结下深厚情谊。
还有陈毅元帅。他有诗云:“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他为新华社旧址——延安清凉山撰写的“万众瞩目清凉山”诗句,巨型朱字镌刻在半山腰。当年陈毅军长在阜宁停翅港挥就《湖海艺文社开征引》,至今仍是一方文化工作者的强力司南。清凉山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发祥地,曾经做过12年报纸杂志新闻工作者的我来此,也算是对新闻老前辈的一次诚挚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