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
不觉已至知天命之年,回首过往,我总是回想起一个人,我的中学语文老师——盐城市一中的李正国老师。
我感觉,我的作文课程是从乡村考入市一中、李老师任教后才真正“开窍”的。李老师那时四十多岁,文才、口才、身材俱佳,十分注意形象,头发一丝不乱,表情严肃,作风严谨,经常着咖啡色西装。他才思敏捷,口齿伶俐,步伐轻盈,矫健潇洒,风度十足。在本村学校读书时,一听说要上作文课,我就感到恐怖头痛,但李老师学识渊博,思路清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授作文课很有独到之处。那时作文课总是两节课程连在一起上,他脱开教案,灵活机动,挥洒自如,妙语如珠,绘声绘色讲解、评析,使同学们愉快地度过一个半小时的美好时光。
他不是机械式地灌输课本知识,而是用诱导式的教育激发同学们写作的浓厚兴趣,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写作技巧。他倾听我们的思考理解,再引导我们走向正解。他“跨界”地将文史结合,为我们构建“大语文观”“诗和远方”。他很注重差异化、亲情化的培育,不局限于固定模式,使同学们写作方面的个性、天性得到发挥。记得那时我们班有个名叫朱容的“小才女”,李老师也很喜欢她。下午作文课结束后是一节自由活动课,有时他给我们两个人单独“开小灶”。经他悉心辅导,1988年秋天,我的习作《风波》在全市中小学作文竞赛中获奖。
他还和我们谈人生经历、生活态度,讲评他自己的随笔,使我们走近了他出身贫寒、人生艰辛、用文字咏叹生活、诗意生活的一面。我们后来才了解到,他原是任教历史课,凭着自己的热情、执着、爱好,“半路出家”成了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在朗读精品时,他完全沉醉其中,一唱三叹,抑扬顿挫,全班同学也完全被感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这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写作态度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后来到高校后,我始终喜爱“写写画画”。走上工作岗位后,我靠着一点“三脚猫”技能,在单位居然从事了十三年的文秘工作。
1989年高中毕业后,我没遇到过李老师。直至2018年夏天,几个在宁的同学“寻觅”到了定居南京的李老师。他们“命令”我和另一位同学从盐城赶去小聚。席间,李老师还指导我,写人物时要突出眼神和细节,倒叙比平铺直叙更加吸引阅读者的眼球……在散席之际,大家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而在那次相聚后一两年,李老师便辞世。
我在李老师的引导感染下,不知不觉走进文学园地一角,体会着敲打文字时的快乐兴奋。我总是思念李老师,渴望能像他那样让文字与生活同在、同乐。我禁不住要写下这心灵的微语,就像那首歌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