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2年07月25日

基于地方文化 推进服装产业发展

秦晓

2020年,省服装行业营业收入50强企业排行榜中,14家企业总部位于苏州,11家企业总部位于南通,坐落于南京、无锡的企业均多于5家。除徐州、连云港2个地级市无企业上榜外,盐城只有一家企业上榜,排名第26位。

2021年,江苏服装行业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复苏向好、海外订单回流等积极因素有力推进下,生产、销售逐步趋于稳定。根据省统计局2021年数据显示,江苏省13地市中,无锡、苏州和南通三市服装行业营业收入合计为1187亿元,占全省64%。无锡、苏州、南通、常州和南京5个市营业收入超100亿元,而我市服装行业营业收入为负增长。

服装产业发展

存在的问题研判

标杆企业少,产业发展内动力不足。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2020年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在上榜的127家国内企业中,江苏有33家,总数位列所有省份第一。而盐城只有一家企业入榜,位列第68。盐城服装龙头企业少,行业发展内动力不足。

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核心技术人员缺失。受经济水平提高、就业观念变化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用工荒”问题较为严重。目前在岗职工年龄普遍偏高,符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运营管理人才、跨界人才供给不足问题日渐凸显。

价值链高端把控力不强,品牌文化建设不足。全市虽有一定数量的服装企业,但市场畅销、高附加值的服装生产企业少,且设计创新、品牌建设、运营管理、营销渠道掌控等能力不足,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基于地方文化

推进服装产业发展路径建议

基于白色海盐文化,引领突破传统产业禁锢,推进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白色海盐文化是盐城文化底色,灿烂的海盐文化渗入我市人民生活方方面面。同样作为传统产业,在逐步形成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纺织服装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是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是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

完善行业创新体系,推动技术、管理、生产和经营模式创新,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增强行业软实力,提高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贡献率,推进服装行业由传统行业转向“数智化”行业。国家统计局披露,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校企产学研联动助推产业发展。盐城地方有盐城工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技师学院、盐城市经贸高级职业学校、盐城第二职业高级中学等学校开设了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在校生超1000人。依托市内优秀的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对接区域内服装企业,促进服装服饰领域工艺和产品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发展高效率、高品质及高附加值制造技术,引培一流产业技术人才团队和管理团队,推进盐城服装产业成为全省产业创新应用基地。

基于红色新四军文化,引领点亮城市新名片,培塑特色文旅服装品牌。红色新四军文化是盐城地方文化耀眼的亮色,是盐城独特的地域文化。自2006年我市发起并联合南通、连云港成立“江苏旅游新干线联盟”,携手打造江苏沿海旅游品牌,加强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旅游市场的合作。发展以弘扬新四军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活动是盐城红色文化的意义体现。停翅港、泰山庙、新四军纪念馆、阜宁铁军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卢秉枢烈士故居……盐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充分挖掘盐阜大地特色优秀红色文化资源,能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让红色文化旅游引领旅游业发展“新国潮”,盐城红色旅游必将成为城市新名片。

文旅服饰品牌培塑开拓发展新高度。近年来,“文旅融合”已成为行业热词,文旅产业走向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盐城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其革命历史人物、红色故事可歌可泣,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基于红色旅游文化,培塑文旅服饰品牌,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基于绿色滩涂文化,引领数字技术赋能转型,力促纺织服装产业双碳目标实现。绿色滩涂文化是盐城生态文化,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的海岸湿地,被称为“东方湿地之都”。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方式,也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发展,生产模式向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设计、销售、物流等环节加速变革,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花色、版型快速搭配等正逐步成为可能。“十四五”时期是纺织服装产业与智能制造、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加速期,产业数控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将更加成熟,推动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不断变革,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盐城应以数字盐城建设为引领,加强数字技术与服装产业融合创新,加快服装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革新服装工艺水平,提升服装产业技术含量,推动全市服装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基于蓝色海洋文化,引领创新驱动跨界融合,推进产业强链融合升级发展。蓝色海洋文化是世代盐城人民在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体现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有着丰富海洋资源。基于港口资源,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打造等机遇,延长产业链,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主动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周边纺织服装发达地区的联系,承接先进产能溢出,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全市服装产业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推进。同时,江苏、上海正通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整合,加快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这为盐城实现与周边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打造纵向协作、横向协同的纺织集群带来机遇。

基于“海洋风格”打造本土服装自主品牌。发挥地方龙头服装企业引领作用,鼓励纺织上中游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下游服装服饰方向延伸,重点发展西服、衬衫、牛仔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童装、皮衣和泳装等产品。积极发挥建湖玉人、建湖缤纷服饰、南纬悦达服装等企业优势,在消防服、防弹服、抗菌服、野外作业服等功能性产品方面寻求突破,带动产业链整合与资源配套发展。顺应服饰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加强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提高服饰开发设计水平,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作者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副书记,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2021年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现代时装背景下地方戏剧服饰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2021cjrh008>”智库课题成果)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戏剧烛照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