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剑 记者 丁中明
风从海上来,潮起正扬帆。我市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区,为向海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为盐城海事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平台。盐城海事人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建设大局,凝心聚力,勇于担当,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以创新手段推动海事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等“四化”建设。
革命化建设扎实推进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盐城海事局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组织职工赴“新四军”纪念馆、大丰狮子口会师纪念馆,“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奋进力量”,通过身边近距离的红色传统教育,加深了职工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精神文明创建引领队伍活力,创新思想教育方式,确立“执法素养提升、执法装备提升、职工归属感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升”“有特色、有影响”海事队伍的“两有四提升”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
通过“学、思、查、谈、补、改”的思想教育方式,通过“三结合三走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结合“每日一学、每周一法、每月一案”走进思想深处,结合学习讨论的结果运用走进海事监管业务实践。此举进一步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推进了盐城海事队伍革命化建设。
保障辖区安全形势
盐城海事局辖区“点多、线长、面广”,海岸线总长582.3公里、搜救责任区面积5.7万平方公里,船舶密集、气象海况复杂。而盐城海事局编制仅有50人,面对挑战与风险,盐城海事人不等不靠、不躲不避,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三年大灶”的总体布置,借地方政府对水上安全高度重视的契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海上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模式、政府牵头,多部门共治的“1+N”海上风电综合治理模式以及“政府领导、统一指挥、属地为主、专群结合、就近快速”的海上应急救援模式,通过“三个模式”,确保水上安全形势稳定。
同时,全国首创“海事牵头、共同协商,企业出资、共同受益”的模式,联合租赁了一架商用直升机常驻我市沿海,承担24小时应急值守和救助任务。据统计,自2020年3月以来,该直升机先后配合海事部门参与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19架次、救助或紧急撤离海上作业人员27人次,参与应急演练10次。
服务措施不断改进
盐城海事局一直积极探索提高服务效能的新模式、新方法,践行“畅海365 服务心连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海事“一网通办”平台应用。该局建立包括材料预审、并联办理、容缺受理、绿色通道、证书邮寄、预约延时服务等多项服务措施,推行线下“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加大线上“不见面审批”办理力度,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切实节约办事成本。
该局始终坚持“依法规范、专业高效”原则,多举措优化船舶抵押登记工作流程,打破“7个工作日”常规制,开通船舶抵押登记绿色服务通道,加快内部审批流转速度,办结时限缩短50%以上。
据统计,2020年以来,共办理船舶抵押登记64艘次,助力企业融资近11.05亿元,为企业畅通融资渠道,获得信贷资金,赢得了时间。
监管水平有力提升
面对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提出的“陆海空天”的任务和要求,盐城海事局自主研发了面向海事一线执法人员的“海之翼”现场监管系统,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将海事相关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与智能分析,将辖区海上安全要素全面数字化,利用数字画像技术将辖区的船舶、船员、船公司、运载货物进行安全画像,形成了具有船舶静态信息可视、船舶动态信息实时跟踪、船舶异常自动报警、船籍港船舶动态掌握、公司管理全面深入、辖区安全持续感知等特点的“一图统管”系统。
2022年,盐城海事局将建成并应用“海之翼”监管系统和防污实验室,建设“海上风电监管智慧平台”,研究配备“海上自巡航智能航行器”。盐城海事局将逐步完善利用“海之翼”系统、“水下机器人”、VTS、CCTV等信息化手段,增强对进出港船舶、长期在辖区内作业船舶的感知和管控能力,及时发现、处置异常问题,确保监管履职到位。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十四五”时期盐城将步入转型跨越的黄金期,盐城海事局也将继续紧跟时代之需,发展之要,“守一方水域,保一方平安”,创新创先创优,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海事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