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倩
在防疫一线中,有一支极其重要却很少被公众熟知的战斗团队,他们就是流行病学调查组队员们。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而流调队员就是防疫一线的“侦察兵”。
“流调小组由公安和疾控人员组成,我们有所分工,每个密接人群都要形成报告。”市疾控中心慢传科科长薛浩是市流调队专家组成员,他告诉记者,“很多人不了解流调工作。其实流调队是24小时待命,首先要摸排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和接触人群,然后再详细询问每位密接者的活动轨迹、接触人群等,并到现场调取监控,摸排风险点,判定不同风险人群,梳理传染链条等,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
“一旦接到任务,就意味着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一个任务未结束,下个任务又来了,我们的队员往往一天只能趴在办公桌上打两个盹。因为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要提供出核心信息,4小时内要出具初始报告,24小时内要出具全面报告。”薛浩说,这是流调的“黄金24小时”,“我们就是在与病毒‘赛跑’的一群人。奥密克戎传播速度非常快,流调快一秒,疫情扩散的风险就减一分。”目前市疾控流调队有100多人,为做实做细流调工作,队员们不分昼夜,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重点人员出行信息、接触人员等进行逐一问询登记,为医疗救治、密接排查、人员管控、应急处理、场所消毒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8岁的刘付东是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与薛浩并肩作战。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流调队员,脑中总有一根弦是紧绷着的。接到指令,几天几夜不睡觉很正常。”他们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病毒“面对面”,“既要进行调查和研判分析,又要跑现场查监控,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流调是和病毒抢时间,不能有半点马虎和遗漏。我们对每位流调对象的轨迹都要做到无缝衔接,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具体去了哪里,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接触了什么人,什么时候离开,周围环境状况,有没有戴口罩等,需要引导他们回忆,还原出所有场所和接触者。”刘付东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信息,不漏掉任何一个密切接触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更多人。”
刘付东的妻子许晓庆在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工作,夫妻俩持续多日奋战在防疫一线,已完全照顾不到家中两个孩子。“基本上与孩子们见不到面,因为经常要加班,甚至通宵,与孩子交流基本靠短暂的视频。老大上二年级还能理解,老二才上幼儿园,看到手机就吵着要爸爸妈妈,每次都是强迫自己挂断电话。”他说,“无论是出具核酸检测报告还是流调报告,都要争分夺秒。”
“从3月18日开始,连续三天三夜在盐都一家物流园,就没出来,因为是封控区域,要参与轨迹查询、消杀采样、转运人员等工作。”39岁的马永法是盐都区疾控中心综合业务办公室主任,也是盐都区流调队队长,最近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6小时以上,“我们流调组在一个大会议室,很多人都克服家庭困难,冲锋在前,年龄最大的流调队员张毓鑫55岁了,不仅自己奋战在一线,还时刻不忘把经验传授给年轻队员。累了,椅子上躺会儿;困了,桌子上趴会儿;半夜饿了泡个碗面,就又开始新一轮的战斗。”
“如果市民接到96600打来的电话,请一定不要挂断。那是我们的流调电话,务必要接听,配合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马永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