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书香
2023年05月26日

卑微如苔 终将绽放

——读长篇小说《风雨磐石》

《风雨磐石》 作者:雪归版本:青海民族出版社

□任蓉华

个体的人生际遇,是其所处时代的鲜活缩影和生动注脚,值得被置于文学的“放大镜”下重新审视。女作家雪归的长篇小说《风雨磐石》以青藏高原上一个村庄摆脱贫困走向振兴为蓝本,用朴实的语言展开双线叙事,讲述了两代人于卑微处起身,在铺陈乡村振兴新图景的道路上踔厉奋发,最终拥抱人生之丰盈、厚重的精彩故事,奏响一曲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的澎湃交响。

小说中名叫玛佶的村庄,虽为作者虚构,但明显带有河湟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这里曾经满目荒山、荒滩以及“困顿的生命个体”,如今花海如潮,人们在倾力打造“高原田园综合体”的进程中,品尝过奋斗的滋味,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磐石”与“草芽”是埋伏在小说里的两种意象,前者始终坚韧顽强,代表了历经岁月淬炼而永葆初心;后者初期弱不禁风,却蕴含着无数可能,或繁花满枝,或硕果累累,或满目葳蕤……作者对其运用了双线并进的写作方式,一条线以“父亲”黄志远为代表,另一条线则以“女儿”黄梓琳为代表,两者互有关联却又彼此独立。

作为土生土长的玛佶人,黄志远对这个高原小村有着很深沉、执着的感情,为此,年过半百的他不仅殚精竭虑推动花海农庄建设,还不遗余力地为乡村手艺人谋出路、编撰村志,挖掘底蕴深厚的玛佶文化,要用文字留住乡情。这在没有产业支撑、甚至还背负几十万债务的玛佶村,注定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然而,当村志如愿写就出版,民俗博物馆建成,昔日穷乡僻壤变身为集花卉观赏、农事体验、特色小吃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庄后,罹患恶疾的黄志远却在写下“功成不必在我”的遗言后,离家不知所踪。他就像村里烽墩不远处的那块青黑色石头,含蓄、沉默、细腻、顽强,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经风历雨初心不改,饱经风霜本色依然。

小说中的65封信,是黄梓琳写给自己的内心独白。她出身寒微,成长经历坎坷,虽屡遭挫折却梦想不灭,如同玛佶荒山上萌生的草芽,柔弱而又坚韧。“我终于能够理解我的父亲了,我愿意为父亲助力,帮他留下一些东西。想到这些,我心里热血沸腾,竟又睡不着觉了。”在见识了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后,心灰意冷的黄梓琳选择了回乡,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传统乡村的时代蝶变,不仅参与村志的编撰,还兼任花海农庄的讲解员,“她的普通话非常标准,讲解深入浅出,颇受好评”。玛佶村的巨变,也让黄梓琳联想到了自己,历经严寒与烈火的草芽,只有将根深扎进泥土,才能更茁壮成长。

除了黄志远、黄梓琳,小说还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譬如织匠童师傅、木工老星,石匠老安等传统手工艺人,他们技艺精湛,却面临着手艺无法传承的难题,尤其是拥有一身绝技的童师傅,生活却穷困潦倒。对此,勇于担当的驻村“第一书记”达昊霖为了让他们所热爱的工艺继续流传,且以传统工艺使他们及家人脱贫致富,开展了大量扎实工作,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景。困顿与抗争、盲从与觉醒,在作者多维度构建的故事情节里,凸现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

一个人、一群人即便卑微如苔花,也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绽放时刻。《风雨磐石》是一部乡村振兴的文本呈现,亦是经历成长之痛的个体生命顽强自愈的过程。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当时代的春风吹拂每一个乡村,那些曾经被生活的洪流裹挟陷入黑暗和困顿的生命个体,繁衍生息的同时怀着憧憬与希望,凭借辛勤和努力换来生活的美好。”

没有上一篇了... ... 《大地中国》:写在大地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