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整体框架进行布局。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3月7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至此,我国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趋于完善,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达到最高级别,数字技术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将在新的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凸显。
革故鼎新,价值链逐渐迭代
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生产装备性能持续提升、成本显著下降,而这正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皮革、制鞋、造纸、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收缩的技术触发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重构走向的影响截然相反。数字产品不断改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产品促使传统价值链伴随转型而收缩,最终将迭代成为两种新的价值链模式。
新生数字产品替代传统制造业产品或服务产品,形成全新的数字内容价值链或数字服务价值链。如围绕数字视频、数字音乐、数字书籍、数字游戏等数字产品构建数字价值链,这一类产品在初次生产时成本往往较高,但用于拷贝生产的成本极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附加值极高。特殊的生产、存储、交易方式形成特殊的成本结构,也必然形成新的价值活动和价值传导。
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由于数字生产要素融入而形成混合型价值链。传统制造业为适应数字时代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又依托数字平台将产品分工进一步细化。例如汽车制造业,除汽车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外还衍生出云计算、地图定位、网络商城、广告拍摄等一系列关联配套服务。与此同时,智能制造的出现也提升了众多中小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前沿科技不再是大体量企业专属,网络银行及资金众筹等新型融资工具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为初创型企业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更有利条件,甚至涌现出了一批个人即主体的创业者。
新生代产品借数字化契机融入新价值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主体,甚至是微观个人都能摆脱传统门槛限制,通过网络平台以数字化为契机进入价值链。不管是数字时代的原生产物,还是传统产业创新应用的衍生形态,越来越多新生主体能够有机会,以较低成本融入新节点,获得新收益。对价值链传统主体而言,他们能够找到性价比更高的价值创造途径,依托数字技术形成开放畅联的协同群落,并拥有更清晰、更完整的价值创造体系,增加价值总量,让更多人获益。
刚柔并济,供应链更具韧性
防患未然,提高供应链的预防能力。供应链数据共有两类,一类是来自销售终端(PO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传感器等不同组织和不同数据终端的非结构化内部数据,另一类则是公共新闻、社交媒体等收集的数据,更为庞大复杂。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能够揭示供应链内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并预防风险。数字时代的云计算作为一种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使用和按需服务模式,正在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它支持大数据从海量数据样本中提取有用信息,实现高速信息捕捉和处理,并向用户提供可视化分析结果,帮助用户进行质量问题、时间延误等风险识别,更为有效地管控供应链风险,并提供解决方案。
协同响应,提高供应链抵抗能力。经过数字化改造的供应链全方位、全角度、全链路的应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数字动力注入设计、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初级加工商及产品设计者、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都接入统一平台上,进行数据共享。所有“孤岛”被连接成崭新数字大陆,所有业务都以更透明更高效方式运转,各主体既可以协调资源,共同面对外部冲突,也有更大可能性迅速解决供应链内部某环节的不利因素,从而阻止风险传导。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应急指挥调度供应链网络的上下联动,协调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应急响应行为,提高应急指挥调度和协同处置效率,进而提升供应链应对风险冲击能力。
加速回弹,提高供应链恢复能力。数字经济可以优化供应链上的要素投入配置。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加入供应链。作为供应链的生产主体、加工企业、物流服务商、收储企业、分销商和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身所获得的信息资源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配置优化,提高供应链流通和生产效率。另外,数字要素独立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创造产业新的增长路径。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提升行业生产、流通效率,降低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升供应链恢复能力。
转危为机,提高供应链变革能力。大数据可以广泛收集用户信息,帮助企业精准探知需求;高柔性生产线可以在更好的时间和成本控制前提下同时生产多种产品;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及偏好分析,实现精准推送;“电商系统+物流网络”新组合催生新业态、重构消费端。因此,新动能使为细分的市场提供有创意、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在数字化背景下,各行业都进行了发展理念革新及发展目标转换,进而维持和驱动供应链稳定升级。
多元分布,创新链融合跨界
企业作为创新行为主体,融入数字经济。不断推动数字化转型,拓宽数字经济技术在企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产生更多创新需求,单一类别的创新不足以支撑企业持续性发展,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将进一步发挥其耦合协同作用,形成新的探索领域。从人工采集数据到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时代来临,企业在创新行为上投入的资金、人员和技术会有大幅度调整,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重点也转向算法工程、人机融合、云架构、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进一步升级了创新链。
借由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在虚拟世界完成价值映射。创新主体利用智能产品在智能系统支持下进行智能数据交流和互通,提高了创新链运作效率。同时,又创造集商务平台与技术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各种云平台的应用打破了原有创新链结构,越来越多新主体进入创新链,人人皆可为创新的供给端及需求端,形成分布式、无组织的协同创新生态,创新的要素变量和成果变量也可以更为自由地进行对接、重组,进而达到更好适配组合。颠覆传统、百业融合、万物跨界的数字化创新局面已经形成。
“三链”统一于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重构过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统一,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数字赋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作者为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