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婷 安瑞倩
报告原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盐城行动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守护净土
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耀眼国际名片,“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魅力活力再次惊艳世界。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辞中提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这让盐城倍感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心更加坚定。
盐城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拥有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如此丰富、如诗如画的湿地资源,成为盐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体、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珍爱湿地,就是守护未来。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块滨海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自然生态保护提供全新的“中国经验”。
湿地丰富,人口密集,难免会出现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巧解这一命题,处处闪耀着智慧之光。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城市,盐城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破题之钥”,充分彰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盐城经验和实践。
湿地保护更加立体,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扎实有效的生态行动,盐城不断提升湿地保护水平,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大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加强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保护,推进湿地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
无论是“退渔还湿”,还是“为鸟留食”,湿地保护修复的力度只增不减。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生物打造了一个个新家园、新乐园。在这里,鸟儿感受到来自人类的巨大善意。一曲曲人鸟和谐共处的动人乐章,在盐阜大地奏响。
目前,盐城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建有九龙口、大纵湖2处国家湿地公园,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探索黄海湿地生态银行试点工作,盐城积极推动湿地修复资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今年8月,江苏省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质押贷款1000万元在盐城成功落地,这是全国首单基于自然的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蓝色碳汇金融创新。
凝聚共识,贡献智慧。手握世遗这一金字招牌,盐城不断扩大生态领域国际朋友圈,在生态互鉴、经济互融、发展互动上开展务实合作。2017年起,盐城连续四年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这也是全球滨海论坛的源起。2022年1月10日,在自然资源部和江苏省的共同支持下,首届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成功举办。
11月8日晚,《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全球滨海论坛研讨会边会上宣布,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举办。以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为契机,盐城将积极响应国际湿地公约等全球倡议,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为“美丽中国”版图增添一片绚丽的风景,为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作出盐城贡献。
盐城版图上的每一寸绿,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盐城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建设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不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大品牌,充分展示盐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2021年,全市世遗产品游客接待量占比超40%,同比增加32%,“全景世遗”逐步显现。
殷殷嘱托,责任如山。盐城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努力以盐城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现场新闻
万鸟和鸣 生态如画
寒意渐浓,蒿红似火,盐城黄海湿地迎来最佳观鸟季,成群结队的候鸟纷纷飞抵条子泥湿地,其中不乏勺嘴鹬、黑嘴鸥、小青脚鹬等多种珍稀鸟类。
在与大海一堤之隔的“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是鸟儿避潮休憩的“家园”。放眼望去,或浅水或裸滩,空旷开阔。栖息地的外围,深水隔离,防止人和其他动物前来干扰。
“‘720高地’营造深水区、浅水区和光滩区三种生境,还专门安排园艺师和保洁员,定时控制杂草的高度和水质的清洁度。”条子泥湿地管理员姜文魁,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巡视着他的“领地”。
东台条子泥景区负责人周晓卫介绍,2020年,东台从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投入百万元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条子泥湿地是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全球候鸟迁飞区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中心位置,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换羽和越冬,支撑了多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是珍稀鸟类的“国际机场”。
“720高地”是条子泥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之路的缩影。近年来,条子泥湿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列入重点工作,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指引下,联手国际国内生态、鸟类保护组织和高等院校,精细打造鸟类“国际机场”,走出了一条“政府+科研+公益组织”湿地生态修复之路。
当前,“条子泥720”创造的模式正在当地复制和推广,其中在条北垦区打造4000亩黑嘴鸥繁殖地。黑嘴鸥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今年条子泥孵化出壳的黑嘴鸥雏鸟超3000只,为历年之最,成为全球三大繁殖地之一。
“复制‘720高地’的保护模式,由点扩面,形成北至蹲门湾、南至方塘河口沿海数万亩的湿地修复保护带,为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家园。”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台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吕洪涛表示,他们将探索更多基于科学、基于自然的保护路径,在“中国样本”的基础上打造“世界典范”,努力答好新时代湿地保护的“中国答卷”。
条子泥湿地在江苏省率先编制面积约10万亩的滨海湿地修复规划,全岸线推进互花米草整治和湿地修复,修复湿地2500多亩,累计整治面积达1.2万亩;与红树林基金会、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常态化开展鸟类保护观测、湿地保护等调查研究。
“人防+技防”,呵护鸟类精灵。东台条子泥湿地管理服务中心组建湿地管理专业队伍,实现网格化管理,在关键区域、重要节点安装170多个高清摄像头,分布在25公里的海岸线,对3万多亩湿地及各种鸟类24小时不间断、全覆盖监测,努力实现科学保护、精准施策,不断增加生态厚度。
有力的保护使得湿地显现出更多活力,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如今,在条子泥湿地,珍稀濒危鸟类数量明显增加,呈现一幅万物和谐、绿色发展的美丽生态画卷。
统计数据显示,条子泥湿地已记录到的鸟类种数达41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1种。世界上仅存500多只、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勺嘴鹬近一半在条子泥觅食、换羽,停留期长达3个月;小青脚鹬作为全球濒危物种,在条子泥湿地的种群数量从不到600只增加到1221只,连续三年刷新观测记录,是目前为止记录到的小青脚鹬全球最高种群数量。
专家点评
守护黄海湿地 共建美丽家园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湿地与滩涂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安树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盐城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扛起新使命、勇当排头兵,选择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契合时代,是有效的现实路径。
盐城在生态保护方面,尤其是湿地保护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全国学习。设立专门的基金,探索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寻求滨海湿地生态价值的社区实现路径,成立湿地学校培养专门化人才,推动全球滨海论坛成为引领生态治理的全球机制性平台……盐城对于湿地保护恢复及其合理利用一直在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之中,盐城模式的创新与丰富,为全国全球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盐城方案。
大自然的馈赠赋予优良的生态基底,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世界级生态金名片,又适时提出打造“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盐城可谓得天独厚。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更宽视野、更高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国际标准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盐城未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为当代计,为万世谋。期盼盐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好生态环境这个最大发展优势,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探索建立基于湿地的绿色发展模式、基于保护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守护好黄海湿地这方生态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