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栋 于欣鑫 沈晓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我市长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雾霾污染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我市要继续把绿色低碳作为现代化建设鲜明标识,以降碳促减污、增汇促扩绿、转型促增长,高标准实现“双碳”目标、高质量落实绿色发展,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典范城市。
“降碳”倒逼“减污”,驱动污染防治末端向源头延伸。我国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高碳的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的产业结构问题。随着环境污染防治事业步入“深水区”,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控制技术已达到或临近国际领先水平,传统依靠末端治理和过程控制的减排途径濒临饱和,“治污”难以持续实现“减污”。现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减污”问题,就必须从源头发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常规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耗、限制高碳产能扩张等“降碳”措施正是推动源头预防、源头治理,进而倒逼“减污”的关键抓手。
控制化石能源消耗,实现能耗低碳化。沿海地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土地资源优势赋予盐城率先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的独特禀赋。一是加快布局沿海能源谷,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行业,推动打造高能级风电光伏实验室,集中力量攻关储能等“卡脖子”技术,并通过技术迭代、技术创新改造基础设施等途径提高竞争力,推动新能源行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二是抓住滨海港打造国家级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契机,围绕LNG项目进一步拓展清洁能源发展领域,通过既有LNG接收站完整的生产体系推动氢能与LNG接收站联合发展。三是在消费侧加快“电能替代”进程,改进和普及工业生产电气化改造技术,用清洁能源生产的电力满足工业等重点领域能源需求,从根本上减少煤炭等高排放化石能源的终端消费。
限制高碳产能扩张,促进产业清洁化。一方面,严控、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严格实行能源和煤炭消费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量“双控”,对生产工艺落后、节能技术不达标、管理粗放、排放严重的企业关停整治、综合整改。同时,提高域外高耗能企业准入门槛,防范外来落后产能迁入。另一方面,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兴技术,深入推进工业行业,尤其是钢铁、火电、化工等“两高”行业技术革新。加大对现有产线升级改造,以高电锅炉和热泵替代燃气锅炉和燃煤锅炉,引入降碳减污生产技术和新工艺,落实精细管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水平。推动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以及德龙、联鑫龙头企业抓好低碳节能改造和绿色工艺创新,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企业间物料多级串联循环使用模式。
“增汇”带动“扩绿”,促进生态改善量变向质变跨越。碳增汇即固碳,与降碳共同构成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两大抓手,其核心在于提高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和管理能力。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我市为全省实现碳中和任务提供了丰富碳汇空间。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增汇将进一步深挖盐城地区湿地、森林、海洋、湖泊等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开发潜能,驱动人工生态系统建设,激发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而助力绿色空间扩大,支撑绿色经济扩张。
拓展碳汇空间,助力绿色生态保护。盐城沿海和里下河平原广袤的滩涂、纵横的河湖和广阔的海域为我市拓展碳汇空间奠定了良好生态基础。一方面,依托禀赋优势,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沿海地区退耕还湿、里下河地区退渔还湖。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增加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另一方面,打造宜居环境,开拓和建设人工生态系统。扩大建设和改善城市绿地,结合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遴选适宜树种,制定并及时更新绿化苗木清单,分区域打造绿化方案,营造宜居舒适的城市环境。此外,统筹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沿海、黄淮、里下河三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联通多生态系统碳汇空间,在实现固碳效能最大化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从而扩大碳增汇的绿色附加效益。
打造碳汇市场,支撑绿色经济发展。目前,我市湿地规模达680多万亩,每年仍以2万亩的速度增长,湿地等各类生态系统固碳量也随之提升。一方面,构建碳汇市场体系。围绕沿海和里下河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开展湿地、森林、海洋、湖泊各系统的碳汇计量,从产权界定、权能交易、使用制度、监管体系等模块入手,打通蓝绿碳汇—碳排放交易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将碳汇价值变现,充分发挥碳汇交易在我市碳中和行动中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挖掘碳汇经济价值。构建以“碳汇资源收储—固碳价值评估—政府基础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金融服务”为框架的“碳汇银行”体系,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之间的转化通道,实现碳汇流转托管、收储与抵质押,盘活生态资源,推动碳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我市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培育和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和机制保障。
“转型”赋能“增长”,实现区域系统环境与发展共赢。与过去仅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不同,绿色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发展。“双碳”战略目标下,环境与发展不再处于对立面,而是相互促进、协同共生。“降碳”驱动的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增汇”带来的空间结构转型在引领“减污”“扩绿”的同时,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以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增长质量。“双碳”战略驱动的产业结构转型以产业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收益方向发展为主要特征和结果,既是实现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关系发展、改革和稳定全局的关键点所在。对此,一方面要推动产业链内部生产跃迁,促进钢铁、汽车、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向上游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研发拓展或向下游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在降低能源和排放密集生产环节的同时,增加企业附加值、提高产出增加值率。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结构整体向更高能级跃迁,培育和鼓励战略性新兴行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等起步较晚的新兴行业,政府应重点培育,加快引进上游研发型龙头企业、跨国公司落户,推动搭建创新协同平台,以高起点、高定位推进高质量增长。
以能源结构转型保障增长安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超70%和40%。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从而降低对海外、域外化石能源的依赖,增进能源安全、保障增长安全。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但其能源消耗高度依赖山西、内蒙古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外部输入。目前,盐城正进一步挖掘风电、光伏、潮汐和生物质发电潜能,推动海上风力发电向深海区拓展。未来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不但能让我市率先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也能扭转经济命脉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境。此外,在现行的能耗双控政策体系中,新增新能源发电还将为我市企业和居民争取到更多用能权,进一步支撑经济增长,保障市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以空间结构转型改善增长环境。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是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支撑区域系统整体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底层基础。我市应充分发挥沿海滩涂逐年向海扩张的独特禀赋和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优势,合理统筹城镇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在国土空间中的结构分配。集约布局和重点开发园区、港区和主要交通枢纽建设用地,并进一步加深其与上海飞地以及对沪接轨窗口的空间联动。协同坚守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化解退耕还湿、退渔还湖在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矛盾,为打造良好宜居环境、宜业环境提供必要生态屏障和粮食、原料基础。
(姜明栋为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研究室博士研究生、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客座青年研究员;于欣鑫为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沈晓梅为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