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丹顶鹤
2022年07月03日

敬畏一粒米

□戚思翠

先生看米里生虫子,便把米倒在楼台上“爬爬”。后来,我发现楼台上散落不少米粒。阳光下,它们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亮!躬身将它们一粒一粒地捡起,90后儿子见了大笑:老妈,这点米能值多少钱?至于吗?我心一颤:如今孩子哪知一粒米的分量。

记得我们小时候,大米无比金贵!一日三餐多以麦糁为主,通常米与麦糁比例为1比4。想偷偷多拿一把米,立马被母亲的火眼金睛发现。吃饭时谁落下米,立马捡起放在嘴里。若不小心掉在地上,碰巧又被人无意踩了,母亲便心疼不已:“唉……响雷打头哟!”有回我不慎将乒乓球大小的饭团掉在地上,母亲立刻捡起来洗了洗吃下。吃稀饭与面糊时都“舔碗”,舔得干净如洗。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粒米要花七斤四两力气呐!

所以,我自小就懂得爱惜粮食,敬畏每一粒米。一粒米来得多么不易!从选种、育苗、发芽、长大到后来的移栽、拔节、发棵、扬花、抽穗,再到最后的收割、碾粒、晾晒、去壳、淘洗、下锅煮熟、端上饭桌,得洒下多少汗水,耗费多少精力啊。母亲是地道的农民,从一粒稻种到一粒米饭的过程,都渗透着母亲太多的祈盼与汗水!其中苦与甜,哀与乐,泪与欢,岂能不知。目不识丁的母亲不会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来教育我们。但母亲言传身教的劝诫,已根植心底,融入血脉,永生难忘。

关于米,母亲还讲了传说故事。说远古时,女娲造出人,男耕女织,让他们流汗才有饭吃,但到底对自己的造物心怀恩慈,命令地下麦子长得如树,分出七股八杈,每个枝头都有麦穗,天下万民不缺粮。一次,天帝到人间考察民情,发现麦子烂在泥里,有个农妇居然用白面饼给孩子擦屁股。天帝大怒,下令麦株从今以后只结一穗,且不时有风雹雷灾,水患火欺,惩罚这些不知惜福的凡间生灵,看他们还敢再糟蹋粮食!

而如今,“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把捡起的米粒淘洗干净放锅里煮。手捧一碗晶莹剔透的白米饭,那袅袅上腾的热气,那喷香扑鼻的味道,那洁白如玉温润有致的米粒,让我心生敬畏感恩之情,细嚼慢咽,直至把一碗米饭全部装进胃里,唯恐丢弃一个米粒。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米,粒粒凝结血和汗。

敬畏一粒米,就是敬畏劳动、敬畏生命;感恩一粒米,就是感恩大地、感恩自然;珍惜一粒米,就是珍惜生活、珍惜亲情。于是乎,我挥毫泼墨写下了“家门警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新麦供 有一种记忆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