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晚报

05

卖年货的店小二 2025年02月05日 盐城晚报 05版 登瀛

□王美东

我小升初那会儿,父亲开了家小商店,卖烟酒和日用百货。顾客主要是对面厂里的女工、村里的邻居,偶尔也有路人光顾。

虽是小本生意,利润不大,但天天有进账,能贴补家用、改善生活。每逢学校放假,我都帮父亲看店。

“叔,买什么?”“拿包烟。”“好的,还是‘千河’吗?”“是的,帮我记下来。”

在田里干活,身边没带钱,吃饭时回家要捎一包烟、一瓶醋、一袋盐的,就顺便从店里带走。我在账本上把欠账的人、时间、货品和金额一一写下来,便于父亲年底汇总。

村里人都叫我“王二小”。王二小,就是个能看店、会收款、懂记账,还不拿工钱的“店小二”。

进入腊月,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年礼。父亲将店里茶食、烟酒都储备足了,生意也渐渐忙起来。

茶食,就是麻饼、京果、桃酥之类的食品,是父亲用自行车从邻县糕点店驮回来的。

我最中意的茶食,是那种细长的、黄灿灿的小京果。我眼巴巴地看着货架上的小京果越卖越少,希望下一位顾客不是来买茶食的,好留上一两袋给自己过年时品尝。但不仅小京果卖光了,连那种红糖色的大京果也卖完了,只剩几袋硬硬的麻饼,心里不禁一阵失落。

红糖算一份年礼。红糖从供销社批发回来时,是散装的,用大麻袋装着。我们用小塑料袋先分装几十份,整整齐齐地码在玻璃货柜上。然后将小台秤摆上货柜,一袋一斤称重。父亲说:“做生意,做的人心。秤略微翘点儿没事,不能塌。”过好秤,点起蜡烛。用小锯条在袋口一厘米处压住,然后袋口翻转裹住锯条,在烛火边匀速过一下,就烫成紧致又好看的锯齿状封口。塑料袋封口是个技术活。烫“老”了,袋会破;烫“嫩”了,袋口容易裂开。父亲说我的烫袋技术比他还要好,其实“惟手熟尔”。

酒,是家乡的陈皮酒卖得好。送礼成双,送礼的人家至少买两瓶。平常我有心把红色的塑料扎丝保存下来,年底就派上用场了。因为红色寓意吉祥。红线扎红酒,缠缠绕绕,十分喜庆,收礼的长辈心中一定赞许“店小二”懂礼节。酒瓶被我用扎丝紧紧捆在一起,拎在手上走个十里八里不会松下来。

“店小二,帮我看看差几笔账?”“好的,叔。”翻开总账,从前看到后,“找到了。”“这次一起算,帮我划掉。”“零头不算。”

那时的除夕夜,天黑、风冷,常飘雪,但是过年的节日气氛却相当浓郁。家家户户的灯开得亮堂堂的,厨房热气腾腾,小孩的笑声格外清脆,电视声格外响,连狗的尾巴都摇得特别欢快。大家一年忙到头,过个热闹团圆的春节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褒奖。

爆竹的火光,像一朵朵金花陆陆续续盛开在夜空中。鞭炮声此起彼伏,压住黑夜的声响,迎接新年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但小店还要等一会儿才能打烊,因为总有一两户邻居会急匆匆地赶来打酱油、买味精。

铁锅里的红烧肉、红烧鱼,可不能少了调味品。要不然,过年的味道差得就不是那么一点点了。

没有上一篇了... ... 又是一年蜡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