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晚报

03

返乡创业的陈治国: 在不变与变中拓宽非遗传承发展之路 2025年02月05日 盐城晚报 03版 城事

陈治国在车间检查蒲包茶干质量

□记者 郭敬雷 文/图

“大家好!我是‘豆轶坊蒲包茶干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陈治国,今天的首推爆款依然是我们的主打产品——蒲包茶干……”1月20日下午5点,在阜宁县罗桥镇沿边村的豆轶坊直播间,46岁的陈治国正在直播。在直播间,他热情地向网友打招呼。很快,网友也与他互动留言:“你家的蒲包茶干我经常买,味道好极了。”

陈治国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轶坊蒲包茶干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2020年9月,在南京某上市食品公司担任高管的他,看到先辈们苦心经营的豆制品制作手艺日渐式微,毅然放弃高额年薪,回到家乡踏上了传承、发展非遗的创业之路,创办了江苏豆轶坊食品有限公司。

“我们这里,原来十里八乡都是做茶干的。光我们村,做茶干的就有上百家,如今仅剩5家了。”每次回乡,陈治国都感到惋惜,他暗下决心,“我要用在外面学到的本事,把非遗传承下去,将传统产业‘改版升级’,做大做强。”

第一年,为了保证豆制品的口味不变,陈治国在选材和制作流程上精益求精。他从古老的“24小时低温浸腌”“26种天然辅料”的流程中,总结归纳出陈氏点卤6部曲和22道制作工序,让原本只能“言传身教”的古老技艺,变得更加科学严谨。也正是他对传统风味的执着坚守,豆香四溢的蒲包茶干得以保留最纯正的味道。然而,由于销售模式的问题,第一年他亏损了60万元。“儿子执意返乡,我只有把传承了百年的蒲包茶干制作技艺教给他。”71岁的父亲陈喜看到陈治国亏了那么多钱,也是替他捏把汗。

“30年前,我父亲是挑着担子走乡串户地叫卖;10年前,则是送给商超代卖。我第一年之所以亏,主要问题就出在销售模式上,这必须要变。”陈治国深刻认识到销售模式创新的重要性。2022年3月,他勇敢地尝试搭建直播间。在与当地农商行合作的首场直播中,就卖出2000多单蒲包茶干,销售额近5万元,这一成功让他看到了电商销售的潜力。此后,豆轶坊在电商平台的销量一路飙升,在拼多多平台,不到一个月时间,日均销售300多单。

为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陈治国不仅邀请当地知名网络主播走进豆轶坊直播间带货,还积极培养年轻人从事直播带货,助力他们实现再就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豆轶坊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今,豆轶坊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产品覆盖盐城、淮安及南京等地的多家商超、农贸、特产店及多个电商平台。去年,豆轶坊年销售额达到700万元,带动当地30多人就业,仅工人工资就发放近100万元。在淘宝丰收节上,陈治国凭借独特的“非遗+电商”战略,获得“首席新农人”称号。

2024年12月份,阜宁县成立电商协会,陈治国当选会长。“借着盐城对自主创业大力实施惠利政策的东风,借助电商平台,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坚守传统制作技艺的‘不变’,积极求变,创新销售模式,让阜宁众多非遗产品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对于自己的新“官”上任,陈治国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