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云研究藏品。
清乾隆青花福禄寿纹盘。
清光绪豆青釉贯耳瓶。
民国时期粉彩六角花盆。
清康熙青花花卉纹碗。
□记者 姚梦/文 周晨阳/图
日前记者获悉,由我市国家高级美术师、书画家陆志云撰写的《人间瓷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作者二十多年收藏瓷器的经验和故事,通过五十多篇文章展现出来,并佐以精美藏品的图片,令人读来难以罢手。
收藏之趣,古来有之。作为一门既专业,又兼顾大众情趣的艺术,二十多年的收藏之路,有哪些可以说道的故事?日前,记者就收藏的相关话题采访了陆志云。
遇假识真必由之路
陆志云收藏的大部分精力,主要集中在瓷器和文房四宝方面。二十多年的收藏之路,让他形成了固定的审美态势。夜深人静之时,孤灯清影之下,一杯清茶相伴,看着光线在瓷釉上周转腾挪,感受千百年前先辈文人的雅趣。恍然间,忘了今夕是何夕。平日生活中遭遇的琐碎、繁杂、劳累一扫而空。
“收藏是一种爱好。以收藏为业,既不实际,也难有成就。”陆志云告诉记者,放眼历史长河,能称得上收藏大家的,清一色的都是张伯驹、王世襄那样学识俱佳的人物。因为有学问,懂得藏品的好。因为有见识,能够大浪淘沙、识得真品。
有真必有假,遇上假货也是必由之路。1999年,一位书画同道送来三幅字画,陆志云不疑有他,按价付款,并设宴款待。回头一看,却实为伪作。陆志云自此痛定思痛,决定无论如何,收古玩字画不能假手于人。
“周梦庄先生昔日曾说了个笑话,今天的你买的是假的,明天就会知道什么是真的。”陆志云说,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多看多问,多摸多比较,多将收藏与自己的学识联系起来,终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物人之缘意外之喜
对于无收藏之好的人来说,老家具、旧瓷器是古旧破烂,拓本、善本是风中残片,这是白天不懂夜的黑。陆志云总结自己在收藏中的喜悦之情,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收藏之喜。人与物件的相遇,有各种机缘,回头想来,处处有趣。在某次参加日本拍卖会时,陆志云相中了两件物品。一件为明代莲子罐,一件为道光龙纹青花盘。前者竞争激烈,最终以不到30倍的高价卖出。陆志云与之擦肩而过。后者刚要起拍,拍卖师却宣布午饭时间休息1小时再拍。陆志云抱着“此物不拍非君子”的态度,空着肚子坐等开拍。最终占了先手,将青花盘收入囊中。
第二层是把玩之喜。一件心头好到手之后,总要反复把玩、仔细研磨。对于收藏的瓷器来说,它的质地、手感、纹路乃至上色、用笔,都是陆志云关注的重点,也与他的美术专业有所关联。但更大的趣味,却来自阅读比较之趣。
“看《浮生六记》里提到‘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静室焚香,闲中雅趣’时,我就赶紧取了崇祯青花花卉纹香炉,点上沉香,古今同趣。”陆志云说,想到自己与沈复同做一事,心里不禁怡然自得。
第三层是物人之缘,这属于意外之喜。对于收藏者而言,心爱之物是无价的,千金万金都不会转让。但人生有涯,藏品无涯。个别收藏界的前辈,到了人生之暮,会为自己的心爱之物找一个识货的新主人,善待藏品,以求传世。盐城画坛前辈虞山(字受言,号劲草)手中曾有一只清代的清花牧童纹碗,造型优美、瓷质白净。此物后来由虞量夫妇馈赠给陆志云。在陆志云眼中,这只小碗早已超出藏品的界限。
“这是一种缘分。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时代之间的缘分。”陆志云说,收藏背后,是说不尽的人间故事。
收藏见证时代变迁
1985年,陆志云从江苏省国画院调回盐城。因为家庭的缘故,他对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南京求学时,与亚明、程千帆、丁芒、武中奇、宋文治等著名学者、书画家多有交集,也见识了名师大家的家中藏品。
20世纪80年代初,盐城从事古董收藏的人不多。大众收藏的兴趣,主要集中于邮票、火花、香烟壳等日用品上。陆志云认为这是由文化层次和经济现状决定的。
“当时盐城喜欢收藏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周梦庄先生等,但相对而言还是很少的。”陆志云说,那时候喜欢古玩的,大多都是家学不错,懂一点丹青绘画的。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们手头也相对宽裕了,盐城的收藏事业逐渐向专业迈进,从事古玩字画收藏的人慢慢多起来。国家也通过文物商店等途径,鼓励民间收藏,将藏品留在国内。
2000年后,盐城收藏局面又有几变。一方面,收藏者的文化层次、专业素养在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人们对收藏的需求逐步旺盛,远赴海外参加拍卖会的情况也不少见。
时至今日,我市收藏群体也逐步扩大。陆志云告诉记者,陆公祠的古玩市场上,经常见到一些年轻的新面孔。有些初中生,也会跟着父辈前来观摩学习、长长见识。
“收藏是小道,但能以小见大。”陆志云说,对于收藏者来说,能以收藏为切口,博览群书探究钻研,能修身、可养性。对于社会而言,收藏能联系古今,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