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冬晴
清明将至,市器官遗体捐献者纪念园内菊花簇拥,前来纪念缅怀的人一波接着一波。纪念碑上,镌刻着无数器官捐献者的名字,正是他们,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而生命得以延续的背后,离不开一群四处奔波的“生命摆渡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生命摆渡人”
这段时间,荣中祥和窦智耀一直忙着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向器官捐献者表示悼念,告诉捐献者,“我们没有将你们忘记。”
荣中祥和窦智耀是来自市红十字会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多年来,他们行走在生与死之间,见证着一位又一位器官捐献者生命的延续。
在生与死之间架起桥梁,是器官捐献协调员最重要的使命。在盐城,共有6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分别由市红十字会的三名协调员和省人体器官获取服务管理中心派驻的三名协调员组成。其中,市红十字会协调员主要负责宣讲捐献政策法规、全程见证器官的获取过程以及法律文书的签署等工作,省人体器官获取服务管理中心派驻协调员则负责发现潜在捐献者、联系捐献者家属以及对接手术等事项。
当然,更多时候他们的工作需要双方配合。省人体器官获取服务管理中心派驻协调员陈向介绍,“在与家属沟通过程中,比起我们,家属通常会更加信任本地红十字会的人。”
成为一名协调员,必须具备相关医学专业背景,还要通过学习医学常识和法律知识等,取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证。协调员每年还需定期参加由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培训,学习业务、伦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新知识。
即使具备了这些条件,这一行还是十分考验人。“虽然我有医学背景,但第一次见证器官获取过程,心里依然十分敬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第一次见证器官获取过程的场景,窦智耀依然历历在目。
人体器官捐献有着严格的捐献流程,所有的捐献都是死亡在前,捐献在后,捐献者大多数是因意外和疾病导致脑死亡。陈向介绍,“发现潜在捐献者以后,医院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我们首先要进行评估,判断是否符合器官捐献条件,然后在征求家属同意后把相关材料上报到省里进行统一评估,所有的手续齐备以后,再将评估可用的器官进行分配,分配成功后,我们才会安排具体的手术时间。”
“不知道怎么开口”
对于协调员而言,最难迈过的坎,就是和家属开口。2018年,陈向刚接触这份工作,第一感受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
第一次沟通,陈向在心里打了无数遍草稿,一开口还是被家属拒绝了。“我还没开始解释,别人就直接说不同意。一般十位潜在器官捐献者中,成功的只有一两例。”这时候,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时不时会反问自己,“这份工作还能继续下去吗?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
来不及理清这些问题,在往后的日子里,陈向和工作组另外两位同事无数次在深夜、节假日飞奔赶往医院,来回奔波于盐城各个县(市、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同时发现了三名潜在器官捐献者,其中一名在建湖,两名在射阳。陈向和同事们得知消息后,便立马开车先前往建湖,这头刚忙完,又连忙赶去射阳,联络下一个。“在两三天之内要协调好三例捐献案例,我们压力不小。”
除了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做到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心理抗压能力也必不可少。因为在协调过程中,随时会发生突发情况,让协调员措手不及。
曾经的一次案例中,陈向和同事们已经把前期工作都准备好,获取团队也都到了现场,家属原本同意捐献,临手术前,又突然改变了主意。“只要手术没开始,都可以反悔,我们需要尊重家属的决定。”陈向说。
从2018年接触这份工作到现在,陈向经历过质疑,也受过信任。“有一位捐献者是20岁出头的小伙,他的父母觉得,儿子来到这世上,人生才刚刚开始,什么还没留下,能有捐献器官这样的选择,好歹也算是在世上还留了个念想。”
渐渐地,当意识到这件事可以给捐献者家属提供另一种选择,可以给他人带去生的希望,陈向觉得,即使有压力,这条路也值得继续走下去。
“多替家属想一想”
对于协调员而言,每一例捐献案例都令人难以忘却。
荣中祥从2016年开始接触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到现在已经成功协调100多例。这些捐献者中有的是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有的正值青春年少,还有的则承担着家庭的重担。
在荣中祥看来,能做出捐献决定的人,都有超出常人的大爱,他们一面面临着巨大的悲伤,一面还考虑着挽救他人的生命。在与家属沟通过程中,拒绝也好、接受也罢,最重要的是能与家属共情,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替他们想一想。“一般我们都会了解一下捐献者家里面的情况,理解他们的处境与心情后,再慢慢解释捐献的事情,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决定,都应当尊重,我们要做的只是讲清楚政策和法规。”
干了这份工作近十年,荣中祥依然难以抵抗心理上的压力。“有时候在无意之间就会想起,捐献者家属过得怎么样了?那些器官会移植到哪些人身上呢?他们又过得怎么样?”
通常情况下,协调员不会去打扰捐献者家属,但在他们有困难时也会及时提供帮助。“有一位捐献者的孩子正在读大学,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生活条件困难,我们就联系爱心人士资助他读完大学。”
这些年,窦智耀明显感到,大家对器官捐献这件事的接受度更高了,社会公众渐渐明白人体器官捐献是在阳光下进行的一件事,这件事会让生命得到更长久的延续。“经常有人主动来电咨询我们,不管是谁,我们都耐心给他解释,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讲清楚。”
截至目前,盐城全市已有器官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55740人,逝世后捐献器官遗体150人。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