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梦 夏恒瑾 曾路婵 现代快报记者 姜振军
9月24日,“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在北京首展。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大家一起沿着新四军的足迹,感受战火硝烟中的征程伟业。
本次展览展出精品革命文物185件(套),不仅有新四军纪念馆的珍贵馆藏,还有国内多家新四军题材场馆联袂参展,各馆都将馆藏的珍品拿了出来。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带来了抗战时期江西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战地流亡青年联谊会证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带来了陈毅在水西村使用的字典、粟裕使用的马扎;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带来了徐绪奎、王必成使用的毛毯;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带来了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在黄花塘军部时使用的煤油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专门复制了“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写给家人的平安信信封参展。该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告诉记者,这次巡展无论是色彩、布局,还是展出文物,都非常精彩。对首都观众来说,由此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四军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由盐城市第一小学带来的新四军木刻画等文创产品,相当受欢迎。该校美术教师陈蕾不断地在木刻版上刷油彩,拓印出带有新四军元素的作品,油墨未干就被观众取走了。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光也取了几张木刻画,并与市一小党总支书记秦岭进行交谈,在得知该校曾命名为叶挺小学时,叶正光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展出的珍贵文物中,有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记者现场采访了部分新四军后代,通过他们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乔泰阳:“家书”背后的故事
“这是《掩不住的阳光》最原始提纲,这是20世纪50年代方志敏夫人缪敏给父亲乔信明的信原件,这是乔信明写给缪敏的回信……”9月24日,走进“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北京首展,乔信明之子乔泰阳指着放在展柜内父亲的文物资料侃侃而谈。
乔信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乔信明红军时期曾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二十师参谋长,是方志敏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带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及进行狱中斗争的见证人。
“当时担任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的父亲在写自传时,就记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孤军奋战和狱中斗争的情况。到了1954年前后,缪敏开始给父亲写信,询问方志敏最后岁月的战斗和生活情况。在多次通信中,父亲回忆起与方志敏在一起的许多往事。”乔泰阳指着展柜里的信件表示,这些“家书”不仅是缪敏对方志敏的怀念,更是对方志敏精神的延续。
俞克永:将革命精神当作家风传承下去
“家里人都对二姑姑王海纹的革命故事耳熟能详,作为革命烈士后代,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她的革命故事和精神作为家风一代代传递下去。”站在挂着王海纹旗袍(仿制品)的展柜前,新四军后人、王海纹烈士侄女俞克永说,这次展览能让更多人了解到王海纹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小姑姑俞芷青对王海纹的感情很深,生前一直想再去一次盐城,年初听说新四军纪念馆要到北京办展览也期待了很久,但还是没等到,她在一个多月前去世了。”俞克永遗憾地说。
王海纹原名俞中和,1924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16岁的她辗转来到盐城,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学习,成为一名文艺战士。1941年7月,在盐阜地区反“扫荡”中,王海纹在随学校师生转移至建湖北秦庄一带时被日军包围,宁死不屈,壮烈殉国,年仅17岁。
王海纹短暂而璀璨的人生,折射着弦歌救亡凝聚抗战力量的精神,也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把情景剧用手机拍下来发在了家族微信群里,让家人都能在剧中看到姑姑当年参加革命的故事。”看完《永不逝去的芳华》情景剧后,王海纹烈士侄子俞克群感慨万千,王海纹是革命抗战先进青年的代表之一,将她的故事通过情景剧还原,既是对亲属的安慰,也是对历史的留存。
宋齐生:筑牢守护百姓的民心长城
“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北京首展中,高196厘米、宽61厘米的宋公纪功碑(仿制品)矗立在显眼的位置,吸引众多参展群众目光。
看着石碑上的碑文,新四军后人、宋乃德之子宋齐生回忆起父亲的战斗岁月,心中油然升起对革命前辈的敬佩之情。“在宋公堤之前,很多任国民党政府都曾修建海堤,但都是修了毁、毁了修,没有一道大堤真正防住海潮的侵袭,百姓对实现‘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亦有说法为侵或过)阜东’盼望许久,是共产党实现了老百姓‘从此不闻冲家祸’的夙愿。”
“正是因为共产党一心为民、敢于胜利,最终带领百姓克服了种种困难,用鲜血和生命修好了大堤,百姓才念念不忘修建这座保障百姓生计大堤的人们。”驻足在宋公碑前,宋齐生饱含深情地说,这块石碑纪念的不仅仅是父亲宋乃德一个人,建成宋公堤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功劳,它是当年共产党带领几万名盐阜人民群众在海滩上艰苦劳作的成果。
80多年来,蔚为壮观的长堤阻挡了无数次海浪侵袭,宋公堤已经化为一座大地丰碑,彰显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宋齐生认为,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十分具有教育意义,这些文物让更多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新四军红色故事,进而继承共产党一心为民、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
张晓龙:持续推动新四军历史研究与宣传
在“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的开幕式上,张云逸之孙、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张晓龙向新四军纪念馆交接了新四军各师史料。
“此次委托的文史资料,汇聚了无数新四军老战士及其亲属的珍贵记忆与研究成果,如同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不仅记录了先辈们的战斗历程,更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我们将倾尽全力整理的珍贵新四军文史资料郑重委托给新四军纪念馆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对先辈们卓越贡献的深情回望,更是我们对传承新四军革命精神、肩负时代使命的庄严承诺。”张晓龙深有感触地说,每一份资料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只有将这些资料完好地保存下来,才能让后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四军的历史,更加深刻地领悟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
张晓龙对现场展出的不少文物十分了解与熟悉,参观过程中不时驻足和身边人细细回忆展品背后的红色故事。“这次展览来到北京很有意义,可以让黄河以北的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新四军历史,了解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张晓龙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全国新四军题材场馆的合作,共同推动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本报记者 杨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