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健康
2024年09月11日

“我和三院的故事”获奖征文

文化筑基,医报共融。“我和三院的故事”征文活动自6月12日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经过专家组的认真评审,最终评选出16篇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将在本报陆续发表,以飨读者。


爱心陪“瓣”同行

程爱春

2007年7月,《盐城晚报》开辟《爱心帮办》栏目,旨在牵线搭桥,帮助贫困人群。当时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正与市慈善机构合作,开展“护心行动”,通过慈善救助,大幅减少病人医疗费用,为先心病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让贫困患者得以及时救治。共同的目标,让晚报与市三院有了多年的公益合作。

作为记者,我有幸在十多年间,亲眼见证市三院心胸外科医护人员,护心、慈心的公益善举,一个个感人场景,至今难忘。

2009年5月,亭湖区新兴镇先心病患儿邵晶莹,成为市三院“护心行动”第一个救助患者。小晶莹患有先心病,呼吸困难,容易感冒发烧,危在旦夕。邵家多次求医问诊,夫妇二人因此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生活日益困难。他们从晚报看到“护心行动”报道,带着一线希望前来就诊。市三院副院长张亚军热情接待,详细介绍治疗方案。小晶莹不仅获得慈善救助,还得到爱心捐款。6月6日,张亚军率领团队顺利完成手术。一个月后,我们前往邵家,只见小晶莹面色红润,表情活泼,逐步恢复健康,邵家夫妇说以后可以放心干活挣钱,生活又有希望了。

市三院上下风气正医术高,医护人员既治病救人又服务周到,让患者倍感温暖。2016年6月,市三院与市慈善部门合作,启动农村重大医疗救治项目“慈心工程”,旨在全面提高我市农村和低保群体瓣膜疾病和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医疗保障水平,实现精准扶贫。当年9月,市三院收治阜宁9岁患儿颜士杰,他患有十分罕见的巨大缺损病症,市三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亚军、宋建祥带领医护人员捐款献爱心,帮助颜家减轻负担,并组织18名医护人员合力攻关,共同配合完成手术。颜家送锦旗表示感谢。小士杰出院后,医护人员持续关注小士杰恢复状况。2017年4月,宋建祥带队前往阜宁县益林镇童星幼儿园,登门复诊,并送上医护人员捐赠的500元红包。患儿母亲刘国梅说:“小士杰比手术前长了好几斤,个头也长高了,也好动了。”看到小士杰爬上滑梯,高举双手展示“V”字形。长途奔波的医护人员高兴地笑了。

市三院心胸外科的精湛医术,还惠及外地患者。该院是我市首家为新疆先心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医院。2017年6月1日,来自新疆心天性心脏病患者各静静,成为我市“爱心护疆”行动救治的第一位患者。各静静不光有巨大的室缺,还合并右心流出道狭窄、右心室肥厚、主动脉骑跨,是法洛氏四联症,属于最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对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管理等都要求极高。6月6日,经过手术团队紧张严谨的术前准备,上午8:30,麻醉科副主任袁从虎顺利完成麻醉药剂注射。9:20,张亚军、宋建祥两位副院长开始主刀动手术。下午4:30,经过7个多小时奋战,成功地完成手术。

我第一次经过严格消毒,走进三院手术室采访。盐城晚报微博对此台手术进行全程图文直播,阅读量达到3万人次,收到网上爱心捐款4221元。各静静出院时,三院捐助5000元红包,并安排机票,让她和母亲靳素荣顺利回家。

“在这里我们就像到家一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关心。”靳素荣说一定会记住盐城人民的恩情,要回报社会,努力帮助别人。

“我们有个好传统,就是在手术前后,主治医生都要多到病床前,与患者见面,交流沟通。”宋建祥说,30年前他刚到市三院,就经常跟随外科主任张霖,坐在病床前与病人聊天,“这既能多了解病情,及时修改医疗方案,又增强医患互信,打消患者顾虑,提高疗效。”大医仁术,此之谓也。

从“护心行动”到“慈心工程”再到“结瓣同行”,十多年间,我见证了市三院心胸外科优良的医风,精湛的医术,大爱无疆的善举。我相信,这条大爱之路将不断延伸,给更多患者送去福音。

作者介绍:程爱春,男,现年63岁,退休前任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盐城晚报记者。


芳华如歌四十八载——我和三院的半世情缘

张荣花

一趟人间,半世芳华。

我是三院的一名退休老职工,1975年从医学院毕业分配到盐城三院从事妇产工作,到2023年离开工作岗位,从满头青丝到华发渐生,用初心热血守护生命,让医者情怀代代相传。

刚工作时,医院只有两栋小楼,妇产科还不是独立的科室,包括我在内只有5名医生,但工作任务非常重,要上门诊、管理病房、卫校教学,还有下基层支援乡村的任务,“一个人顶几个人用”是当时的常态。

在工作的第二年,医院鼓励医生下乡支援。作为一名党员,我在怀孕4个月的时候主动报名去离便仓乡政府最远的乌港村卫生室交流,负责全村2000多人的医疗工作。在村里,我相当于一名全科医生、护士、助产士,给村民看病、发药、打针、挂水、接生,样样做过,24小时留守在卫生室。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通电,卫生室周围没有住户,照明就靠煤油灯和手电筒,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想买点荤菜都买不到,经常煮一锅粥就着萝卜干吃一天,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一些年老的、残疾的村民生病了,我还要上门服务,夜里有时要出诊七八次。平时还好,我最担心的雨雪天的夜晚,外面黑漆漆的,挺着个大肚子,走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穿着雨靴,打着手电筒,背着药箱,深一脚浅一脚,有时还会突然串出来一条狗。半年内,我走遍全村的各条小路和田埂,用坏了三个手电筒,更不知摔倒过多少次。非常幸运的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我的孩子平安出生。

随着人民对医疗需求的增加,医院规模的扩大,1983年老县院更名为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也成为独立科室。为了解决双职工的后顾之忧,医院里建了职工托儿所、幼儿园,出生2个月到学龄前7岁的孩子,白天可以放在那看护,但夜里还是需要自己带。我和先生都是医生,每4-5天就上一次夜班,我们没有长辈帮扶,房子小,经济又不允许我找保姆,当我们两口子都上夜班的时候,就把门锁上,让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或值班室。有一次我们夫妻俩都值夜班,考虑儿子5岁了,就让他一人在家睡觉,夜间发着高烧,他光着屁股爬着哭喊,把邻居都吵醒了,带着孩子到班上找我,因为正在手术,我只能委托同事带着孩子去输液。其实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助产士陈欣在小夜班帮产妇接产后大夜班自己分娩,产后56天就回到工作岗位......就是有这样一个个三院人的努力,医院才能稳步发展,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妇产科也陆续开展一系列当时的前沿技术。

1998年11月,我接到紧急通知,说乡镇转上来一位产后大出血伴阴道壁大血肿病人,在当地已切开、缝合了三次,阴道组织已经脆烂,达休克状态,考虑为阴道大血管断裂。我记得在学术会上曾听过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开展血管栓塞治疗产后出血,便立即请刚从上海进修回来的李文会医师和北京进修回来的放射科陈亚奇医师会诊。在当时没有DSA,不能连续血管显影的艰苦条件下,大家靠着一次次摄片,判断导丝的走向,给患者进行了患侧阴部内动脉的栓塞。神奇效果出现,该患者血肿不再增大,再次清除积血缝合后,输血,患者血压上升,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终于得救了,这是全市开展的首例产后大出血的介入治疗,也让我感受到了终身学习对于医者的重要性。

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2010年,三院南院区成立,当时我已到了退休年龄,但领导让我到新院区支持妇产科创建工作,帮助新人和科室快速成长,这样一干又是十二年。这期间,我见证了医院急诊三大中心的高质量建设,见证了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见证了护理质量的精益求精,见证了医院从“三乙”到“三甲”质的飞跃。

沧桑岁月流年换,不负韶华晚霞红。48年,倏忽而过,承载了我年轻时的热血、中年时的拼搏、老年时的期望,如今,我的儿媳也在市三院妇产科工作,这是两代人的接力,是生生不息的传承。生命绚丽,愿所有护佑生命的医者如花之灿烂,盛开不谢,步履铿锵,医路芳华!

作者介绍:张荣花,原三院妇产科主任,从医48年,其中担任科室负责人28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医师,为妇产科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劫后重生 更懂感恩

仇 燕

作为一个老盐城人,我曾无数次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前路过,可如今,每当我再次路过此地,我都会静静地站上好一会儿,心中五味杂陈,因为这里是我重生的地方,这里有我想感激的许多白衣天使。

事情虽然已过去九个月了,但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2023年9月29日凌晨,突觉喉咙疼,但吃药无法下咽。上午十一点去市区某医院看急诊,被诊断为扁桃体发炎,375元挂了两天水,无明显好转。9月30日中午十二点十分,躺了半天,忽然感觉喉咙有异物,光脚直奔卫生间,低头再抬头,忽然感觉喉咙有东西堵着,抠不了,咽不下,无法呼吸,于是跑到客厅,哇哇叫,一脸懵逼的家人追问,但此时我已经无法说话,提笔歪歪扭扭地写了打120还未来得及写全,人就瘫软倒地,没有任何知觉。我再睁眼时,120医生正跪地急救,看我还有知觉,急速将我搬上担架,送至市区某医院,但被无情拒收。

那一刻,我绝望了,家人果断将我送至北三院,医护人员立即围了上来,我仍处于半糊涂半清醒之间,但此刻小便已失禁,迷迷糊糊中感觉到医生忙碌的身影,心中顿时升起了希望,后来据我的孩子告诉我:急救中心的李海峰医生、耳鼻喉科的成虎医生,当时快速赶到现场,他们互相商量,在紧急关头,明确我的病因,果断决定立即用药,当我睁开眼的那一刻,我看清了他们的脸庞,一辈子都无法忘记。是他们,生死关头挽救了我的生命。

病情稍稍稳定,我被送进了ICU。在这里我遇到了杨蓉医生,第一次夜里是他值班。他非常关心我的病情,几次到我床头询问情况,并主动告知我的病因,让我消除了恐惧的心理。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善良可爱的护士,就连保洁阿姨我都忍不住为她们点赞,一个细节令我十分动容。在ICU的第三天早上,我的家人送来了粥,我请阿姨帮忙倒了,因为实在不想吃,但是那位阿姨把病床的桌子弄好,放好碗筷,以命令的口吻对我说:“必须喝了,不喝吃不消,不喝我就不让你出ICU。”那一刻,我乖乖地喝了一碗粥,但是含着眼泪喝完的,因为这种关爱十足的暖心可贵。

走出了ICU,我转到了普通病房,迎接我的依然是一张张笑脸。耳鼻喉科的颜娜护士和声细语,扎针的技术高超,夜里轻手轻脚走进病房,十分关心我的病情;成虎医生也多次来到病床前询问我的情况。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治疗下,我渐渐康复了。10月5日,在满满的关爱中,我出院了。见到阳光那一刻,欣喜和幸福无以言表。或许这段经历真的是人生中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我最庆幸的是,在北三院遇到了一群可爱的白衣天使,是他们把我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其实这些日子,我只要和身边的人聊起这件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三院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和善的态度,居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我想就是因为他们满满的爱意,才会赢得许多病患及家属的信赖和感激。在北三院住院的六天,我享受着亲人般的关爱,让我对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更多了一份敬重。杏林春暖,致敬市北三院这一群可爱的白衣天使,是他们让我重新感受到世间的美好。“医者仁心”不再是一个生硬的词语,而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的崇高精神;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再次感恩!

作者简介:仇燕,盐城市青年路小学教师,中共党员。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