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锦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柔和的灯光洒在书桌上,我再次翻开了戴老师的诗集《碧水丹心》。那一行行饱含深情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让我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
思绪飘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个初秋,微凉的风轻轻拂过,我们十多个怀揣着梦想和憧憬的少男少女,骑着自行车,背着书包、蚊帐和被褥,结伴前往镇上高中报到。就在那一天,我见到了戴老师,他四十岁出头,中等身材,圆脸,身着黑色T恤和鹅黄色的西裤,整洁清爽,戴着一副茶色眼镜,和蔼可亲地招呼着我们。在接下来的高中三年,他不仅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也兼年级段长,更是我们的班主任。戴老师的课堂,是一场知识和艺术的盛宴。他的板书堪称一绝。潇洒飘逸的粉笔字在黑板上跳跃,简练的课文概要如同地图一般,清晰地为我们展示知识的脉络。我们总是在纸上小心翼翼地模仿着戴老师的粉笔字,仿佛那是通往书法殿堂的神秘密码。戴老师对我们的写作要求极为严格,让我们养成记日记、写随笔的习惯。他精心总结的“作文技法18讲”,不仅在我们班讲授,还无私地分享给隔壁班级。还记得那次他布置的作文题“三十年后的我”,那时,青春年少的我们,十七八岁的年纪,满怀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同学们在纸上沙沙作响地畅想描绘三十年后的模样:有的想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渴望成为正义的律师,有的立志做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有的梦想成为探索未知的科学家……三十年后的今天,不少同学真的圆了当初的梦想,成为老师、律师和医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的农家子弟杨同学,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创业,在一次抗洪救灾中,不顾自己工地受淹,指挥公司项目部百余名员工成功救起两百多名被困群众,其英勇事迹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戴老师不仅以这样布置作文的方式引导我们心怀梦想,还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他总会在语文课开始的前几分钟,叫我们轮流上台演讲。最初,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几十双眼睛的注视,我们这些从农村初中考上来的学生,紧张得手心冒汗,双腿“筛糠”,感觉血液都在往头上涌。但开始心里默诵着稿子,到后来能够从容地脱稿演讲两三分钟,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获得了成长。
清华大学流行这样一句话: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工作、学习都离不开健康的体魄。每天下午两节课后的大课间,戴老师会把我们“轰”到操场上跑十圈。记得戴老师这样说过,“8-1>8”,就是说,每天8个小时学习时间中挤出1个小时用来锻炼身体,虽然只剩下7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但这7个小时的学习效率会远大于不锻炼身体、只顾埋头学习8个小时的效率。时至今日,我们还记得老师当年的教导,保持每天1个小时的锻炼。
而那一年的元旦晚会,更是让人难以忘怀。作为老三届毕业的戴老师,即兴声情并茂地唱了京剧选段:“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悠扬的唱腔,饱含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啊,我们班五十多名同学,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深知上了高中,唯有“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待。
如今,岁月流转,往事如烟,但戴老师的教诲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熠熠生辉。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我们这些懵懂少年点亮了人生的方向;他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情怀。在我心中,戴老师永远是那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