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城事
2024年09月10日

王桥战斗后,日伪军不敢踏足八滩

□本报记者 范进 陈为琨 朱大力 现代快报记者 姜振军 通讯员 盛伟为

“随着八滩王桥战斗的胜利,敌人从此再也不敢踏入八滩半步。”8月26日,在滨海县八滩镇一户农舍的树荫下,年过七旬的退休教师、《八滩镇志》主编陆崇贵坚定地说,由来已久的“金东坎、银八滩”说法说明八滩过去就相对富庶,为了保卫家园,1943年3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三师指战员与滨海人民群众一起浴血奋战,共同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胜利之歌。

当日,记者来到八滩王桥战斗遗址——滨海县八滩烈士陵园深切缅怀先烈,重温红色之旅。陵园正在进行改扩建提升工程,围栏里,辅以松柏点缀的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绕过纪念碑,一座小亭子里的灰白色石碑格外醒目,这块立于1943年的英名录纪念碑让人肃然起敬。陵园广场另一侧有题刻着墓志铭的大型照壁,这里集中安葬着实施“慰烈工程”以来滨海各乡镇护送来的英烈,周边的树木昂首挺胸,像卫兵一样默默守护。

由于父母都是抗战时期入党的基层骨干,长期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加上后来参与编纂《八滩镇志》时走访调查的经历,陆崇贵讲述发生在81年前的那场战斗更加生动具体。“‘银八滩’地理位置特殊,还是新四军重要的后勤基地之一,假如让敌方占领并建立了据点,那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战斗发生前,当地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新四军三师作战方案,有着300多户商家的八滩老街几天时间内基本拆光,老百姓毁家纾难的举动为后来战斗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新四军三师顺利完成群众疏散和安置工作,同时允诺‘现在拆一个银八滩,等将来革命胜利了,还你一个金八滩’。军民齐心抗敌的壮举让人感慨万千。”谈及王桥战斗的这段背景,作为八滩人的陆崇贵竖起了大拇指。

1943年3月29日,刚占领东坎镇的日伪军派出人马第三次侵占八滩镇。因为老街已拆毁,敌人无险可守,我军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合围”战术,拔掉这个“钉子”,并于3月30日晚9时30分发起攻击。经4个小时激战,战斗按计划结束,八滩重新获得解放。这一次战斗歼灭日伪军山本中队长以下70余人和伪军一个大队200多人,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此战我军有48名指战员为抗日捐躯,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王桥战斗意义重大,当年的《解放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题为《我攻克盐阜八滩重镇》的详细报道。

“新四军三师成功赢得了这场‘反扫荡’战斗的胜利,日伪军从此不敢轻易踏足八滩,东坎的日伪军不久也逃跑了,敌人妄想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控制和扼杀新四军的企图被粉碎。为保卫家园,人民群众也积极支援,地方武装和民兵有30多人牺牲,他们英勇杀敌的故事同样可歌可泣。”陆崇贵说,“战斗的岁月,火热的青春,红色的土地,军拥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拧成一股绳……”去年举办“王桥战斗80周年”纪念活动时,八滩镇中心小学学生们的诗词朗诵言犹在耳,深入人心。

“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的构造是有寓意的,三棱形指的是新四军三师,每个阶梯8级台阶代表八旅,三个阶梯总计24级台阶代表二十四团。纪念碑四周护栏的48根柱子,代表着牺牲的48位烈士,耸立在人们心中。”中国好人、今年81岁的八滩烈士陵园负责人周万平告诉记者,1993年3月19日,在八滩王桥战斗胜利50周年之际,原昆明军区政委、当年指挥王桥战斗的新四军三师二十四团团长谢振华将军从北京驱车南下,风尘仆仆来到陵园凭吊长眠在八滩大地上的昔日战友们。多年以来,从北京、沈阳、南京等地前来的新四军三师将士以及烈士后人纷纷前来敬献花篮,表达对革命先辈的追思、怀念和敬仰。

34年不计报酬的坚守,每年八九十场公益宣讲烈士事迹……因为娘家是当地人,老党员周万平对烈士们有一种朴素的感情。1990年,周万平刚到陵园时,园里除了四间空房子和一座纪念碑外,只有空落落的一大块盐碱地。她觉得作为陵园的守护人,应该为每一位烈士栽上一棵松柏树。30多年过去了,在周万平的精心呵护下,昔日亲手栽下的树苗,如今都已长成了大树。

为了找到烈士亲人,周万平多次跑民政部门和档案馆查资料、寻线索。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目前已为12位烈士找到了亲人。“牺牲的烈士多数找不到亲人,我便是他们的亲人。”虽已头发花白,但周万平精神很好,说话底气很足,“我们要珍惜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只要有群众来这里,我就要把这段历史讲给他们听。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抚今追昔,当年的‘银八滩’变身为今日的‘金八滩’,新四军允诺‘还你一个金八滩’已成现实,红色基因早已根植于这片大地,镌刻在人们的骨子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八滩镇党委宣传委员顾姝表示,八滩镇将以王桥战斗纪念馆重建为契机,对重大历史事件、先烈事迹和英雄人物故事进行深度挖掘,让新四军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