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后,百日咳报告发病与往年同期相比上升显著,孩子咳嗽老不好,很可能得了百日咳。
百日咳是什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嗽终末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回声为特征,病程常迁延2至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本病传染性强,多发生于婴幼儿。婴儿及重症患者可并发肺炎或百日咳脑炎。本病属于乙类法定传染病。
百日咳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可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等表现。最初为单声干咳,2至3天热退后咳嗽加剧,以夜晚为甚。第7至14天后热退而出现阵发性痉咳,常为短促咳嗽10至30声,继之深长吸气。吸气时空气经狭窄、紧张状态的声带而发出“鸡鸣样”哮吼声。随后反复连串阵咳,直到大量黏痰咳出或随胃内容物吐出。痉咳常夜间明显。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无典型痉挛性咳嗽。
如何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儿童出生后在3、4、5月龄和18至24月龄间各接种1剂。由于年龄的增长免疫水平逐渐下降,年长儿、成人以及备孕人群可进行加强免疫以提高其抵抗力。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即发现患者及时治疗和呼吸道隔离,应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后5天或起病后21天。另外,确诊病例应严格按照医嘱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佩戴口罩直至咳嗽消失。病例居室定时开窗通风、湿式扫除,勤晒衣被,无需终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