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一起走过。
这一年,广大劳动群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万千企业一道,为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双向奔赴”。
这一年,新技术推动新变革,为劳动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在“AI(人工智能)”的技术驱动下,一些人焦虑自己的饭碗能否端稳;越来越多人适应着“数字劳动”,享受着它带来的自由与便捷,但同时也被数字和系统所“困”。
这一年,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被持续关注,并得到回应。全国总工会启动工会服务站点“双15工程”,已建成服务站点近16万个,为户外劳动者送上贴心服务;推动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聚焦“35岁危机”,全国两会上的代表和委员们呼吁打破职场门槛,让各年龄段劳动者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一年,职场人的选择更加开放和多元。不少年轻人找寻志同道合的“搭子”,建立新的联结,共同成长进步;还有年轻人在该不该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这一问题上游移,思考如何让自我的发展更加充实和多彩。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筛选出了10个劳动热词,为过去一年的劳动生活留下印记。新的一年,让我们以奋斗起笔,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202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词跃入大众视野,传播开来。
“双15工程”
2023年7月,全国总工会举行“工会小站 贴心大爱”工会服务站点双15工程发布会暨启动仪式,明确在全国大力加强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实现2023年底全国服务站点达15万个、全国主要城市和城市重点区域基本实现15分钟服务圈交叉覆盖的工作目标。
“双向奔赴”
双向奔赴本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在实际表达中,双向奔赴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企业与职工可以,人才与乡村可以,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也可以,使用范围不断延伸扩展。
“AI(人工智能)”
2023年初,由AI(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风靡互联网。随后,国内外不少科技企业先后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些大模型具有大量参数和复杂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带薪休假”
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其中,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等有关休假的措施内容,冲上热搜榜前列,引发广泛讨论。
“数字劳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数字劳动正逐渐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网络主播、UP主、网络小说作家等群体,都从事着数字劳动。
“35岁危机”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打破35岁门槛,让各年龄段劳动者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引发广泛关注。
“搭子”
如今,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搭子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盛行,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一起从事某种活动的同伴皆泛称搭子。干饭搭子、运动搭子 、学习搭子、旅游搭子……通过社交平台,只要志趣相投,万事皆可“搭”。
“长衫”
“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在小说里他是酒铺中唯一站着喝酒但始终穿着标识自己是“读书人”的长衫。2023年3月,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但陷于无法获得理想工作困境的年轻人开始以“脱不掉长衫”自嘲,由此衍生的“孔乙己文学”走红网络。
(来源:工人日报“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