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森
盐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在这方红色的土地上,以烈士姓名命名的镇村有128个,这些不朽的英名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这方神奇的创业热土,红色是其历史的精神底色,真正是遍地“盐城红”。
“盐城红”的由来,得之于近日读的一本书。由市社科联汇编出版的、记录牺牲在盐城这片热土上无数革命先烈光辉业绩的《大地铭记——永不忘却的红色记忆》,我一口气读完,深深地被书中记载的英雄们舍生忘死的事迹所感动,深深地为地方党委政府以烈士命名镇村等地名的做法肃然起敬,深深地为收集整理、编辑出版这本有名或无名先烈传的编者们点赞。
“盐城红”,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就的“红”。
盐城,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大革命时期的1925年,以盐城籍共产党员、工人运动先锋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枪杀事件为导火线而爆发的“五卅运动”,将革命推向新高潮。这一时期,一批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求学或工作的盐城籍爱国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家乡,义无反顾地播撒革命火种,创建党的组织,忠诚忘我地为党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盐城最早的“播火者”。1927年,盐城地区最早的基层党组织中共东台县特别支部成立,阜宁、盐城、东台“老三县”陆续建立县委。盐城滨海县的正红镇,因烈士顾正红而得名,这一光荣传统随后广为流传。盐城随处可见先烈们不朽的英名:滨海县陈涛镇,是以抗日女英雄、曾任阜宁县东北行署二区工委书记陈涛命名的,其牺牲时年仅21岁;阜宁县世明村是以老红军、曾任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副团长,1943年在阜宁单家港战斗中牺牲的童世明命名的;建湖县东平村是以新四军著名作家、鲁迅艺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导主任,1941年遭日军袭击以身殉国的丘东平烈士命名的;大丰区方强镇是以黄埔军校生、战地服务团第一团团长,1940年冬遭日伪军杀害的方强烈士命名的;而东台市五烈镇、射阳县四烈村、阜宁县三烈村、盐都区潘黄街道、亭湖区双烈村、盐城经开区王姚村等,则是以众多烈士一起或组合命名的。凡此种种,无法一一列举。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在盐城进行战斗4700余次,有1.8万余名革命先烈长眠于这片大地,其中盐城籍革命烈士就有1.3万多人。盐阜大地上留下了抗大五分校、华中党校、泰山庙重建军部旧址等248处革命遗迹遗址,这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盐城历史的坐标里。
“盐城红”,是军民同心鱼水情深铸就的“红”。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首由文艺战士涂克在1940年作词谱曲的《白菜心》,生动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当年新四军和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这种鱼水情深,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军心的坚强力量,成为新四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
新四军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真心热爱和拥护?为什么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原因就在于新四军和八路军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当年,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新四军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他们勇担抗日重任,救人民于水火;他们建立民主政权,坚决维护人民权益;他们关心群众疾苦,时刻关注人民诉求;他们严明军规军纪,不动群众一针一线。正是因为他们一心为人民、亲民爱民的真诚,人民群众才从心底里接纳他们、亲近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来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在当时,盐阜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场景;出现很多民主士绅主动捐钱捐粮捐物,为抗战做贡献的喜人景象。
“盐城红”,是老区干群踔厉奋发新时代筑就的“红”。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情的告慰。为深度挖掘盐城红色资源,讲好烈士故事,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有墓、有碑、有亭、有阵地,周边环境整洁”的要求,全市各地在集中修缮烈士命名镇村纪念设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20年,盐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举办了“大地铭记——永不忘却的红色记忆”大型征文活动,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群众撰写全市以烈士命名镇村关联的烈士传略,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共鸣和强烈反响。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市社科联进一步广泛征集,编辑出版此书,谨以告慰那些为民族复兴而牺牲在盐城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无数革命先烈。今天,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伟大征程上,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中,盐城干群正以踔厉奋发、实干争先的昂扬姿态,奋力描绘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持续放大“区位、空间、物流、能源、环境、人脉及营商环境”非常“6+1”比较优势,推动“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建设,擦亮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美丽生态“三大名片”,注重民生幸福指数、社会治理效能、安全发展水平“三大提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着未来“强富美高”新盐城的美好愿景,莘莘学子、各路英才正像当年的新四军、八路军“东进”一样,奔赴盐城、“智”聚盐城,与盐城结成“发展合伙人”,在一场“双向奔赴”中,发挥着盐城“天蓝地绿基因红”的独特优势,放大世遗效应、勇当“碳”路先锋,共同肩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世纪伟业。新征程上,盐城这方红土、热土,党旗定会更红、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