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峰
去年7月,射阳法院协调推动将协助线下调查纳入网格服务管理工作范围,实现网格化平台与人民法院执行指挥平台、办案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执行+网格”攻坚执行难题。运行以来,共计派发协助任务310件,覆盖15个镇(区)、227个村,收到有效回馈239件,协助结案126件,其中执行完毕31件、达成执行和解95件,有力地提升了执行工作效率、效果。
“监控”全面覆盖
突破“查人找物”执行瓶颈
“王某现租住在某小区内,晚上八点钟以后正常在家,联系电话是……”近日,射阳法院收到辖区街道的一则信息反馈,在网格员和执行干警的齐力配合下,王某的落脚地被成功锁定。
王某因拖欠他人8万余元工资被申请强制执行,经线上、线下财产查控,未发现财产可供执行,王某为逃避执行行踪不定,案件陷入僵局。为快速找到被执行人踪迹,该院迅速启动“执行+网格”联动机制,通过平台向王某户籍所在的街道发送协助申请,由街道网格工作负责人向具体网格员派单。网格员接受任务后发现王某不在户籍地居住生活,在全县大网格中发出协助申请,通过王某租住地网格员的配合,在5日内完成协查事项,填写协查回执,通过平台反馈至法院。找到被执行人后,在执行干警释法明理下,王某最终履行了还款义务,该案顺利执结。
人员下落、财产线索难以发现,是制约执行工作的最大瓶颈。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的独特优势,是推行“执行+网格”的出发点。精准对接,高效联动,这起案件也成为该院“执行+网格”联动机制突破“查人找物”执行瓶颈的第一个“战果”。
“定向”信用惩戒
突破“主动履行”自觉瓶颈
“能成功化解纠纷,让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真的要感谢胡大姐的帮忙!”
“我还是你们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双重身份’两份责任,肯定要尽力!”
近日,该院在某社区网格员胡大姐的帮助下,成功调解一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执行案件。
2021年6月,蔡某驾驶电动车与顾某发生碰撞,经法院审理认定蔡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应赔偿顾某损失。判决生效后,因蔡某拒不履行生效判决,顾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后,该院通过司法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名下财产进行查询,未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经多次督促并采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等执行措施,被执行人仍拒不履行给付款项义务。
鉴于该情况,该院发挥联动办案优势,与蔡某所在社区网格员,同时也是该院人民陪审员的胡大姐取得联系,找到被执行人蔡某,共同作释法明理工作。网格员借助相互熟悉的优势,向蔡某讲解成为“老赖”后在生产经营、社会交往乃至子女婚嫁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最终蔡某受到触动,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
在网格化管理下,网格员深度参与执行案件,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悬赏公告等执行信息,实现失信曝光在被执行人居住生活圈子内的“定向”,惩戒约束更为有力。
“外援”辅助配合
突破“纾难解纷”融合瓶颈
“不是执行不了,而是效果不好”。部分案件因案情特殊,强制执行往往难以实现最佳效果。通过“执行+网格”深度融合机制,灵活运用各种执行措施,“一案一策”化解矛盾。
在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执行案件中,申请人与被执行人相邻而居,均为老年人。双方为两家之间通道的权属和通行问题积怨多年,多次发生争吵和肢体纠缠,最终因为被执行人在申请人一方土地上堆放物品阻碍通行而形成诉讼。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该院执行法官针对该案的特殊情况,与所在社区进行沟通研判,努力寻求和解履行的结果,否则强制执行清理物品后,双方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随时可能产生新的冲突和纠纷。
随后,执行法官与网格员一行抓住被执行人上门时机,从邻里和睦的人情,讲到审判执行的法理,终于让双方心平气和,申请人就以往的不理性、不妥当行为向对方“打招呼”,被执行人态度随即发生转变,当场主动清理了物品,双方承诺和睦相处,对共用通道都不再堆放任何物品。至此,双方矛盾得以彻底化解。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执行+网格’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与法院执行良性互动,着力打通执行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基层实现良法善治,利用网格力量提升执行质效,化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射阳法院执行局长张玲玲对“执行+网格”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