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尤学飞
翻阅近期《新华日报》《“新潮”》版面上一篇题为《延安小凳子》的作品,深深吸引了读者。众所周知,小凳子是人们最为熟悉不过的物品,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其实不然,作者张大勇在“小凳子”的前面加上了光彩耀眼的地域名称“延安”,赋予了小凳子较为深邃的红色内涵,小凳子就成了非同凡响的小凳子。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这里经历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聚集丰富的极具革命性和先进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延安,成了全国各地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之地。“前来者络绎不绝,如暖春之花”“就像早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一样”的场景不断呈现。
《延安小凳子》的作者以参加延安实景教育时的坐具“延安小凳子”为落笔点,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与小凳子四天时间的亲密相伴,人凳之间结下了深情,让作者始终在一种踏实、无倦的状况下,玉成一回十分宝贵的精神之旅。读者觉得,这便是作者对延安小凳子情有独钟的缘故吧。
小凳子非同凡响,它承载着作者对童年时的美好回忆,是成长的愉悦与律动,是欢娱心情的发动机。作者与小凳子相伴,在王家坪革命旧址的一排平房前聆听“毛泽东与毛岸英的感天动地父子情”,热泪潸然;在梁家河谷底坪地聆听“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与他的群众观”,肃然起敬;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前侧聆听“延安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收获良多;在南泥湾巨型党徽广场聆听“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与南泥湾精神”,雷霆过耳……延安小凳子承载着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与收获。
非同凡响的小凳子,一如时光隧道中的飞行器,一如举重若轻的调频器,从不同的时空方位,再现当年延安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实景教育期间,人手一只小凳子,人凳相随相伴,是“取经”“寻道”践行延安精神,传承优良作风的最好行动。
如果说《延安小凳子》是作者一次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情感迸发,那么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延安精神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传递给更多读者,让读者同样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