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书香
2023年04月28日

馨香一瓣醉文曲

——凌震三《此生最爱是梅花》书序

《此生最爱是梅花》 作者:凌震三 版本:作家出版社

□管国颂

1

多少年之后的2017年,凌震三依然记得他此生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永远忘不了1982年3月6日上午。已过而立之年,儿子已三岁多的我,带上准考证、钢笔和手表,怀着紧张、兴奋、忐忑的心情,跨过那道神圣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白色警戒线,迎着安保人员严肃的,几乎毫无表情的面孔,走进了神圣的久违了的考场。”(《我的1982》)这个考场,用现在的眼光打量,或许真的算不上什么,而对于当时一个成天窝在那个从南向北、再从东向西都只有二十米的范围里,用电熨斗作为劳动工具,成天机械重复几个动作的年轻爸爸来说,想以“读书改变命运”的初衷,至重至要绝不亚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事过境迁,我很感叹,震三对于过往有这么强烈的记忆,透过《我的1982》,我们能从《此生最爱是梅花》中,感受到作者扼住命运的咽喉,那种奋斗的交响不仅激昂而且连绵久远。

震三在圈内乃至圈外都应当属于相当励志的名人。圈内,他以他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早已名闻遐迩,喜欢并崇尚他书法的粉丝不计其数;圈外,他则长时间保持足够的定力,凭借孜孜以求、一步一个脚印的毅力,坚持以文养性,所以才能在今天,让我们得以有幸再次读到他的散文新著《此生最爱是梅花》。

对于《此生最爱是梅花》里面的很多篇章,其实我并不陌生,或者知道其中某一篇得过什么大奖,或者更多的时候在什么报刊、网媒读过,并发自内心给予过“此处必须有掌声”,当然还更有过对某篇留下特别深刻的编辑记忆。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不想以旧的姿态对《此生最爱是梅花》往复固有的印象,我知道,要恰如其分地对一位优秀的散文人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时间对于作品的修饰或侵蚀、不同场景下,阅读者对于作品的不断深化和消弥,以及读者和作者对于共同生活、不同处境的感悟,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对作品喜好的成分,何况震三以心以情,以呼吸以感悟,以过去和现在、以当下置未来,让文字游走于方寸,让思想赋笺予篇章,终其一生求索的跨度,集成《此生最爱是梅花》,手释一卷,读起来又咋能不催生新意!

震三作为书法大家,出过多部书法艺术集,而对于文学作品,我的印象中,《此生最爱是梅花》也不是他的首部,多年前,他就曾出版过《永远的魅力》,而且反响也不错。公众当然不会要求某一个书家字写得好文章也要好,但震三却是算得上两者得兼。文学艺术本来就是一家,我相信一个人写字由“匠”到“家”,由“大路货”到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文学涵养的功底必不可少。凌震三在十几平米的梅花书屋几十年饱读诗书,自得其乐。可以这么认为,读书是震三书法的法宝,而书法又恰恰从另一个侧面汇映了读书升腾的光芒。

文学在文学人眼里是崇高而神圣的,如果我们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那我们可以想象,人的一生,因为有了文学,原来可以活得更加丰厚。《此生最爱是梅花》收录作者文章虽只100余篇,但我们依旧可以从这些篇章中,照见到作者走过岁月的印痕,从儿时的回味到成长的酸涩,从生活里的粽香到人性深处的光辉,那些挥之不去的乡愁、那些遥远而清晰的往事,绝不会在作者的心里随风飘逝,相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会在《静等花开的时候》,守望《红尘中的蝶恋》让春雨如梦,让梅香醉曲。

2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已到了宣传部工作,期间,我随部里同事到苏州开会,在苏州一个叫竹辉饭店的边上,同事和一个看上去个头很高的人在打招呼。事后,同事告诉我,那个高个子叫凌震三,著名书法家。我笑笑没有言语。这算是我和震三的第一次照面,但在这之前,并不等于我不知道这个人,他的书法作品置于盐城的大街小巷,或为书画精品展于场馆,或为重大活动题字光耀于市,更或为农历新年作为春联进入百姓人家,对此,我熟读于心,并且长时间欣赏过他的书法。这些,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和震三说过。竹辉饭店在苏州城的东南,距网师园不远,记得那是在春天,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在翠竹掩映、粉墙黛瓦的江南里弄,有这么一次苏州初见,现在想起来似乎于景于情,文如其人,一切都那么契合《此生最爱是梅花》那种散文意义上的意境,即清雅而深远。

古人可以把“见字如面”想见成一种相见,今天借着《此生最爱是梅花》想起过往,我以为这也是一种“相见”,当下,既然捧着手机零距离接触,已不再是投缘的标配,那以文会友,陶醉在有感而发的文情里,来一次灵魂深处的拥抱,意境纯粹而高尚,又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散文本身就是要讲究一种意境的,不管你是否承认,你写作的立意、你特别的审美、你生活中长时间的积淀等等,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气场,其实在你真正下笔前,就已经奠定了你散文的格局。就《此生最爱是梅花》而言,我很喜欢《我的1982》,那种看似质朴而又隐含深邃的思想,在怀着真情实感的叙述背后,实际上展示的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特定时期所经历的一段复杂的心路旅程,只是有的人讲有的人不讲,有的人善于讲有的人不善于讲而已。

3

总体来看,震三的散文有一些是抒情的,但写实的居多,无论是纪念那些随风飘逝的日子,还是寻梦探幽忆先贤,抑或记录长河浪花一朵朵,甚至就是写生命的感悟,谈及艺术、人生与友情,大都还是喜欢以情节带入,让故事登台,我们姑且可以把这样的散文架构理解为设置,包括人物、包括事件,可以直叙,也可以悬念。在《秘方》中,作者插队农村,为了能早一点脱离“苦海”,他想到了向大哥写信求“秘方”,多少天过后,等来的大哥“秘方”,却是“是大哥的一本笔记本。我忙不迭地翻开一看,里面详详细细地记录了他每天的出诊情况:这位病人的症状怎样,他准备用什么方法给他治疗;那位病人因为服了他的中草药后,反应是如何的;近段时间,他再次仔细地研究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有了哪些心得体会……”作者把自己和大哥对比着写,一个想投机、一个靠做事,悬念不悬,形象自明。再有,《我的1982》中,考场上监考老师那么留神他,让他一时忐忑不安。“记得那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监考老师,从我身边刚刚走过,忽然又踅过身来,久久地驻足在我的考桌旁……事后得知,原来,她们被我的卷面吸引了。”这里,作者把情节当故事讲,既设置悬念又写了人物,更重要的是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给烘托了。这样的写法,带给散文的效果完全可谓事半功倍。

《此生最爱是梅花》是震三书法之余散文写作的继续。看得出来,他的散文充满灵性,很多篇章如他的书法一样充满艺术性,这大概与他善于“揣摩”有关。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这是一种洒脱,也是一种为了不断超越自我,必要的“腾空”,作为书法名家,他懂得其中“诡道”。“披着故乡的风,宋曹独自穿行在盐渎故里的市井巷陌,乡间田头。他多少次站在故乡的城楼上,望着川流不息的串场河水,望着岸边那一双双渴望幸福,追求安康的眼睛。他百感交集,叹世事之苍凉,哀民生之多艰;字里行间溢满爱,一枝一叶总关情。”(《宋曹:挥毫如风》)。这是一篇相当成功的历史散文,或者是文化散文。写实在这里,依旧有场有景、有人有物有感叹,但写法已经“腾空”成穿越。作者开启尘封的历史,让古人活成今人,在盐渎故里的市井巷陌,乡间田头游荡,让人物说话,让场景活化,读起来,灵动的感觉就像是在面前。用时间换空间,或用空间换时间,这样的散文写作技巧,常常会让散文变得空灵起来,我们会用大家也会用,但什么样题材的散文适合、什么时候运用、运用跳转的节点,这既是对写作者能量上的一种检验,也是写作者必须要把握的关键,而震三的这篇《宋曹:挥毫如风》在这几方面不能不说是掌握得炉火纯青。

4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呈现的首要特征必然充分带有故乡的影子。读《此生最爱是梅花》那种落在湿润土地上、有着鲜活水分的语言,除了让读者找到一种母语的亲切之外,对作品表现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读《田窝子上的“采访”》,你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生活体验和不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能把这般土得掉渣的语言,这么自然地带到情节中去,使作品看上去如此质感,这是散文对语言形象性表达的内在要求。

这里,我仍然要说,因为震三擅长写实性散文,故而他对于情节的选择和人物表现的细节刻画,来得格外娴熟。他在《我的插兄叫“大四”》里写大四如果长时间忘了给人家回信就会分别用上这样的开头“‘xxx:上两封信你收到没有?……’‘xxx:昨天才收到你的来信……’哈哈哈,谈笑间,迟迟不回信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我们一下子都捧腹大笑了起来。”大四是可爱的,可爱得甚至有点狡黠。《对弈》中的小叔在作者的笔下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又过了一会儿,只听得我小叔直咂嘴,今天怎么回事,今天怎么回事啊?也是个三下五除二,但结果是我小叔又输一局。刘麻子还是那样,夕阳照着他瘦小的背影,他依然若无其事,漫不经心,只是偶尔将翘着的大腿轻轻地晃动两下。但是,在夕阳的映衬下,我似乎看到他那双小眼睛里射出来的沉着而自信的目光。”刘麻子的欲扬先抑映衬下的小叔自以为是后的尴尬,令人忍俊不禁。

200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出版他唯一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时,在书的扉页上郑重写道: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我们还是要感动《此生最爱是梅花》的讲述,作者以最平稳的语调和最深入的洞察,为我们记录了我们的所记,无论是不幸的泪,还是欢乐的笑,重现的过去,就是我们值得记住的日子。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是震三写在他“梅花书屋”里郑板桥的话,也是震三一生心路旅程的写照。馨香一瓣醉文曲,在《此生最爱是梅花》即将付梓之时,作为书的第一读者,我很高兴看到一个书法家怎样把一个个文字当成书法艺术去尊重,追求清雅的文风、写出优美的篇章,同时我还相信,震三的书法也会因他的散文和汲之不尽的文化滋养,而越发显示出迷人的魅力。

管国颂 文化学者,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盐城市作协副主席,《湖海》文学执行主编、历任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盐城市政府文艺奖、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盐城市《湖海》文学奖评委。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