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登瀛·青春
2022年12月15日

一心自有一张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弛之辩,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议题之一。或张、或弛,亦张、亦弛,不同的人总是给出不同的答案,众说纷纭。

近日,“松弛感”一词跃入大众视野,借以喻指人们在人生的起伏面前波澜不惊、谈笑风生的状态,事实上,这正是人们在当下社会对张弛之辩做出的新回答。现今的时代是快节奏的主场,社会对效率的追求往往给人们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松弛感”因此应运而生。正如风拂海面,倘若没有阵阵涟漪消解,接踵而至的便会是惊涛骇浪。人们平日里在心中紧绷住一根弦,郁积了过多的心理压力,亟待寻求一个窗口加以释放,“松弛感”就是这样一个窗口。

然而,当“松弛感”被人们奉为圭臬之时,“用力过猛”却被弃之如履。一部分人习惯将自己保持在一定的紧张状态中,此时因为大环境对“松弛感”的追求而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审查为何自己不松弛。而我认为,“松弛感”本就是内心在观照世界时所做出的自我调整与适应,人心不同,其调整范围也不同,张弛之度,非为定数,一心自有一张弛。

生存在日复一日的高压下,想以“松弛感”作为喘息的机会,无可厚非。可是,在人性中惰性的驱使下,“松弛感”的度确实难以把握,稍有懈怠,便滑落到“躺平”的深渊。有些人把“松弛感”当作掩饰自我懈怠的坚盾,甚至将其化作利刃去攻击他人对于张弛度的把控,盅惑性十足地将张弛之度抽离出个人感受的判断,将努力上进也归为“不够松弛”,进一步扩散焦虑与紧绷情绪。

殊不知,这种无视张弛个人化的行为,并不能完美地为其懈怠披上隐形衣,反而会造成“卷也卷不成,躺也躺不平”的焦虑内化。张而不弛,弛而不张,对于治疗人们的高压心态毫无裨益,而只有用心观照自我世界,用心把握张弛之度,才称得上是一剂良药。如水之至柔能摧至坚,正在其随物赋形。人只有以心为秤,过张则弛,过弛则张,体悟随事随物生生流转的状态,才能获得健康的“松弛感”。

何必纷扰人间事,一心自有一张弛。

盐城中学高二(5)班 胡恺真

故宫,我永远的天空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