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明
一直以为,冬天最是宜于读书的,蜗居一室,不需要多大,但一定要有窗户,让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照得人身上暖暖的。
陶行知写过一首小诗,题目叫《春天不是读书天》,作为一个教育大家,先生理当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怎么会觉得春天不是读书天呢?其实,先生倡导的是活的教育,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春天多好啊,“鸟语树尖,花笑西园。宁梦蝴蝶,与花同眠。”走进自然,走进春天,读的“便都是活的书。”
读书与季节无关,与时间无关,春夏可以读,秋冬也可以读;清晨可以读,黄昏也可以读。一个喜欢读书、热爱读书的人,无需纠结于在什么季节读书,在什么时间读书,想读书的时候,手执一卷,让书香在脑海间氤氲,自然是最惬意和最美好的事情。
古代人读书,崇尚的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所谓“晴耕雨读”,说的是晴天劳于耕种,雨天勤于读书,耕与读之间其实是相互的,“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晴耕雨读,既耕且读,不失是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读书好比耕种,一诗一词,收获的是一份情怀;耕种犹如读书,一畦一垄,耕种的是几多情趣。“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耕种以立性命,读书达礼明义,传统文化在耕与读中达到了知行合一。
现代人读书,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局限,读书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随性而为,随性而读,快意的时候可以读,烦闷的时候也可以读;端坐窗前可以读,斜倚枕上也可以读。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由此可见,一个想着去读书的人,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地点,总是不会错过文字里的精彩。
一直以为,冬天最是宜于读书的,蜗居一室,不需要多大,但一定要有窗户,让阳光斜斜地照进来,照得人身上暖暖的。任凭室外霜寒雪重,冰厚风高,也任凭世事纷繁复杂,生活千头万绪,心如止水一般安静,手执一卷,或坐或卧,指尖在泛着墨香的书页上一遍遍划过。读三两诗行,灵魂干净得如皑雪一般透明;读一篇美文,心灵滋润得如春天一般温暖。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有些人的冬天也许是从一场雪开始的,有些人的冬天也许是从一阵风开始的,而我的冬天,注定是从一本书开始的。与书相伴,与冬相亲,读书之乐消融了冬天的萧杀,读书之趣温暖着冬天的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