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坤
忽然觉得日子就像一碗汤,在岁月的煨熬中,绵延出无限的闲适、温暖、满足与幸福。日子,也就在清水中开了花。
寒夜难眠,拥被夜读,当读到王建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诗句时,脑海中不免浮现出一幅画面:素手纤纤的新嫁娘正照看着红泥小火炉上的釜,热气氤氲,一缕两缕,把新嫁娘的粉面温润得更加羞红。
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五·饮馔部·谷食第二·汤中说:“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有汤下饭,即小菜不设,亦可使哺啜如流;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可见汤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北方人注重制汤,故有“戏子的腔,厨子的汤”之说。鲁菜有“奶汤”“清汤”之分,洛阳专门有汤汤水水的“水席”。南方人对汤更为关注,粤菜有“煲汤”和“炖汤”之别,粤菜系中的潮州菜有大量的汤菜,如“精炖鳝”以鳗及排骨、冬菇等配料蒸炖而成。还有江苏的大煮干丝、浙江的大汤黄鱼、福建的鸡汤汆西施舌……无一不是可圈可点的靓汤。
在南方工作时,经常去一家小店。店主是位老人,做汤极为讲究和精细,五谷杂粮、中药海鲜均可入汤,一锅汤煲上五六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及至汤成,原料的浓香都渗进汤里了。我常常点上一碗热汤,慢慢喝完,才开始吃饭。去过几次,熟了,有时不用我开口,老人便给我端上一碗汤。有时去得很晚,但不论多晚,老人都要给我留一碗汤,坐在我身边,看我喝下。
记得曾经读过台湾女作家简媜的一篇文章,其中的一段话让我感悟颇深。祖母曾对她说:“要记得,在汤里放盐,爱里放责任。”把汤与爱相提并论,看起来有些小题大做,可恰恰体现了作者的用意。做一碗汤,有时候并不需要复杂的调料,只需放一点盐,就能调出可口的味道。这就如生活,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才是真谛。
汤的味道特别纷杂,酸甜苦辣咸,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头百姓,总有一碗适合你。慈禧据传喜欢喝“鸡浓鸭舌汤”,德龄公主在其《瀛台泣血记》一书中这样写道:“老佛爷一生似乎与鸭舌汤结下了不解之缘……”乾隆下江南途经徐州喝了一碗雉羹,只觉汤汁醇厚,鲜美得胜过宫廷御膳,当即将其封为“天下第一羹”,如今,徐州和雉羹早已天下闻名、食客如云。
汤,可俭可奢,解寒去饥,暖老温贫。早年去陕西乡村出差,见大多数村民蹲在自家门口,捧着比脑袋还大的海老碗,唏唏溜溜、有滋有味地埋头喝汤。虽然看不到村民的脸,但从声音里却能感受到村民喝汤时的幸福和满足。
数九隆冬,寒风凛冽,炉子生起,汤沸火红,香气飘散,静静地驻守一旁,等待汤煨好的那盘闲适和温暖,最是美好。
一碗汤煨好,端着碗的手,感觉到汤汁的缓缓晃动,可以从沾在碗边的微小水珠知道腾腾上升的热气,并且可以从热气带来的气味中,预感到将要吸入口中的模模糊糊的美味佳肴。未等喝,一份暖意便氤氲而起,让你的心安之若素。
忽然觉得日子就像一碗汤,在岁月的煨熬中,绵延出无限的闲适、温暖、满足与幸福。日子,也就在清水中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