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苏新辉 记者 陆荣春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多推崇孝道,以孝为百行之本。以孝治家,是老一辈朴素的教育观。生活在阜宁县益林镇益东社区的魏洪新一家,就是这样一户孝老爱亲的典范。魏洪新的母亲常年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他和家人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母亲。姐弟五人争相赡养母亲的事迹,在社区里被传为佳话。
父母,言传身教
魏洪新回忆起幼时他的爷爷还健在时,一大家子十口人,每次吃饭,第一碗饭是爷爷的,第二碗饭是父亲的,给爷爷和父亲盛好,端到八仙桌上,爷爷先动筷之后,小辈们才开始吃。如果有人外出,母亲总是让孩子们先给未归的人留出饭菜,饭有稠稀,留出来的那碗饭必定是稠的。“想想过去,父母对我们似乎谈不上什么‘教育’,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会跟孩子们讲什么大道理,只是自然而然地该做什么做什么,正是在这‘自然’中,才有了今天的我们。”魏洪新说。身教重于言传,在父母的影响下,姐弟五人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孝”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萌发、成长。
在魏洪新姐弟眼中,父亲为人善良忠厚,热情公正,常被邻里请去做调解人;母亲做事干净利落,针线活极好,左邻右舍哪家有红白喜事,经常主动去帮忙。早些年,虽然家里生活并不富裕,但遇到困难的人,父母总会主动伸出援手。魏家住在道路旁,经常有路过行乞的人,每次遇到,母亲都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曾有一次遇到两个讨饭的妇女,路过魏家时已经天黑,想在魏家的门廊下借住一晚,母亲不仅一口答应,还特地给两人腾出房屋,收拾好被褥,让她们留宿,第二天又招待了早饭才让她们离开。“母亲常说,看别人遇到难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大哥魏洪富说。
姐弟,同舟共济
魏家姐弟五人住在同一个社区,既是亲人,又是邻里,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共同照顾年迈的父母。起初,父母与老幺魏洪新住在一起,老两口身体都还算硬朗。2004年母亲患上了膝盖骨质疏松,依靠拐杖才能勉强行走,2006年就坐上了轮椅。老母亲瘫痪后,需要人随时贴身照顾,姐弟五人便商议着由兄弟三人轮流服侍母亲,两个姐姐帮着照顾,姐弟们齐心协力,让母亲能安度晚年。
2015年,老母亲突发消化道出血,情况危急。虽然已过去了六七年,那天的情形对魏洪新来说依然历历在目。“那天只有父亲在家,他发现后立即请人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姐弟赶到家,即刻把母亲送到镇北的阜宁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生看后叫我们去县医院,那时母亲脸色蜡黄,没有一点血色。父亲见状,流着泪对我们说:‘孩子们把你妈抬到堂屋,去带你舅舅来。’我大哥激动地说:‘父亲,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们。这些年,我们兄弟为给母亲看病花了不少钱,但是叫我们放弃给母亲治疗是绝不可能的!我们兄弟就是倾家荡产也给母亲治疗。’随即,我与大哥先随车带母亲到县医院看病,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母亲康复出院。”魏洪新说。
姐弟五人在照看老母亲这事儿上从没吵过架,总是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魏洪新说:“大姐已经七十多岁了,又患有心脏病、糖尿病,但她服侍母亲,从不拖后,每次我们兄弟哪家有事要外出,大姐与二姐都抢着带母亲到她们家住几天,大姐虽然年龄大,做事却很细心,母亲的手指甲与脚指甲都是大姐剪,剪一次就是三四个小时,一剪就是十多年。”虽然不是富裕家庭,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说过放弃,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老母亲幸福地安享晚年,今年8月份才以90岁高龄辞世。
子女,一脉相承
姐弟五人育有12个孩子,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就把孝顺爷爷奶奶当成了习惯。魏洪新的妻子孙荣平回忆起女儿上幼儿园时,每天出门、回家,第一个打招呼的永远是爷爷奶奶。“有时候孩子都跑出家门了,但想起没跟爷爷奶奶告别,还要跑回来打了招呼再走!”孙荣平说,女儿未出嫁时,总是抢着照顾爷爷奶奶。给奶奶洗手洗脚,看到老人的衣服脏了就给他们换下来洗干净,每天变着法儿地给老人做饭,即使出嫁后住在外地,也时不时地打电话回来问候老人,每次视频通话都要跟老人说上好一会儿,吃穿饮食事无巨细地询问,五岁的小曾孙女,也是“太奶奶、太奶奶”地叫个不停。孙荣平说:“女儿从小就是个孝顺孩子,不仅对我们很关心,跟爷爷奶奶也很亲,她一直都主动帮着我们照顾老人,直到二老先后离世。”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传家训、树家风的思想源泉。在魏洪新家,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已经成了传统,孝老爱亲的美德就像是火炬一样,一代代传承,影响着周围的人,为社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