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小记者 顾敬辰
小时候,每当看见电视上的游泳运动员举起沉甸甸的奖杯,我都非常羡慕,下定决心要学会游泳。
清晰地记得7岁那年的暑假,刚学习游泳的时候,我非常害怕:我能在水里浮起来吗?我会不会被水呛到呢?妈妈带我来到游泳馆,我紧张得手心里直冒汗。
首先,教练在岸上教我们的动作就是“收、翻、蹬、夹”。教练一边示范一边喊着口令,我一下子就学会了,美滋滋地想:“这游泳也没多难呀!”接着,教练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块浮板,我想游泳这么简单,还要浮板吗?还没等教练发给我,我就纵身一跃,跳进水中,想表演一个帅气的“收、翻、蹬、夹”的动作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可这一跳下去,悲剧发生了,不熟悉水性的我很快就被像一群老虎一样的水灌进了鼻子和耳朵,我刚喊出“救……”,水又灌进了我的嘴巴里了。这时,一只手把我从水中拉了上来。是教练,是一脸担心的教练,是他把我救了上来。我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
我说什么也不去游泳了。妈妈说:“如果因为累而不上学,如果因为呛水而不学游泳,你想做哪件事没有困难呢?要学会克服恐惧的心理。”听了妈妈的话,我暗自下定决心好好学游泳,晚上我淋浴时装了满满一大盆的水,把头埋进里面让妈妈帮我计时憋气,从刚开始的5秒到60秒,又到我的极限2分钟。游泳课上,我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解动作,再反复练习手臂动作和抬头换气的动作。这样还不够,我还要“加餐”,从原来每天一口气一个来回,到每天一口气三五个来回,当别的小伙伴还在浅水区练习时,我已经可以在深水区活动了。
不知不觉二十多天过去了,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你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亭湖区南洋小学四(3)班
指导老师:周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