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
2022年08月23日

8月19日,恰逢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连日来,我们走近一批优秀的医师,倾听他们全力以赴守护人民健康的故事——

守护群众健康的路上,他们在奔忙

□记者 姜琰 李倩 陶秋凤

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目前,我市抓薄弱、补短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奋力谱写盐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这些优秀医师为代表的健康“守门人”,不忘初心,敬畏生命,答疑解惑,用心诊疗,不断提升我市医疗救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为加快建设绿色宜居之城,创造高品质绿色健康生活贡献卫健力量。

以仁心游刃手术台

创造生命奇迹

受访人: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 郭俊

“当时无论说话或咽口水,我的喉咙就像针刺、刀割、火烧般疼痛,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8月17日,53岁的尤女士复查时回忆起病发的模样,依旧浑身发抖。“感谢郭医生救了我,他精湛的医术让我重获新生。”

尤女士口中的郭医生,是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郭俊。3年前,尤女士得了一种“怪病”,喉咙时不时地间歇性疼痛。问诊过多家医院,症状一直没有改善,随着发作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病情越来越重。今年大年初三,她已经疼得无法吃喝了,痛不欲生的尤女士多次闪现轻生的念头,丈夫寸步不离。

她到医院恰巧遇到郭俊值班,通过详细诊断为舌咽神经痛,立即进行了脑部微创手术。痊愈出院的尤女士,成功告别了折磨她多年的病魔。

“大脑是人类最精密、最神圣的司令部,神经与血管间隔以毫米计算,线路非常复杂。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因此,神经外科技术被公认为高、精、尖,这个领域的医生常常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郭俊从医28载,以仁心游刃手术台,勇闯生命禁区,在只有毫厘之间的战场,如履薄冰、精心“雕琢”;以仁心关爱病患,忘我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有的患者不堪忍受因此轻生。其发病率较高,过去患者只能外地就诊,极为不便。郭俊开展的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填补了盐城市医疗技术空白。从术前准备、体位摆放、切口设计、温水冲洗脑组织到伤口包扎,不断改善每一个环节,郭俊和团队医生研究如何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正是由于他的精益求精,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也由当初的15天减少到现在的5天至7天,目前还在进一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如今,三叉神经痛治疗已成为科室的一个特色亮点。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毕业回到医院,郭俊陆续填补了盐城地区神经外科技术25项空白,发表SCI论文及各类核心期刊论文30多篇,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新技术引进奖、第六届淮海科学技术奖、省医学科技奖、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郭俊说:“为了患者,自己吃再多的苦也愿意。”“实干家”“劳模”是一院许多职工对郭俊的评价。江苏省党代表、省“333”科技领军人才、省医德之星、第二届省医师协会医师奖、盐城市最美白衣天使……耀眼成绩背后,是他不为人知的辛劳与汗水。

你若生死相托

我必一心相救

受访人: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李全业

“3天前,我们收治的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出院了。他在这里治疗一个多月,经历了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急时刻,从抢救成功到基本康复,我们竭尽全力。出院后,病人前两天特地送来一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8月17日,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全业说,“重症胰腺炎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病人选择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不遗余力!”

李全业说,小时候和父母去医院,每当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救死扶伤,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从学医那一刻起,内心就有一种愉悦感,“因为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2008年,李全业从苏州大学医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市三院工作,14年转瞬即逝,但那一幕幕救死扶伤的经历,锻炼了他,磨砺了他,培养了他。

“在三院这个大家庭里,多学科齐心协力、团结奉献的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支持和支撑,对我影响很大。”2020年2月21日,是盐城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的第13天,这一天正好是李全业40岁生日。作为盐城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李全业没料到的是,医疗队队员们为他准备了一碗面条。虽然只是一碗鸡蛋面,却饱含着所有队员对他的生日祝福。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温暖,会产生更多力量激发人奋进。无论是与队友之间的交流,还是与病人之间的交流,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收获。”他说,从医虽然辛苦,但每当治好病人,那一刻的成就感,也是无法替代的。

2020年2月18日,李全业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写下这样一篇日记:住在这里的患者,有人安静地躺着,有人焦灼地等待,有人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有人满怀对疾病的恐惧,有人默默地流着泪水。有的泪水是源于失去亲人的痛苦,也有的泪水是核酸检测阴性的幸运……能感受到的,只有大家对生命的渴望。

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救治,让李全业不言辛苦,付出无悔。作为新时代的医生,他从ICU重症医学科到急诊科,又经历过援鄂、援连云港等多次抗疫。他一直践行一句话:你若生死相托,我必一心相救。

在ICU里工作的重症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各个方面,心脏功能及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大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感染防治、营养治疗、免疫调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致命,所以重症医生必须都考虑到。而急诊医生,更需要在短时间内对病情精准判断,要快、稳、准。他说:“病人的病情是瞬息万变的,有的人走着到医院,突然就能在你面前倒下。现象是存在的真理,要从临床表现中抽丝剥茧去研究五花八门的病因。”

“每当看到患者那渴望和焦灼的眼神,我们就忘记了恐惧,我们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但我们要做勇往直前的战士!”李全业坦言。

受访人:江苏省名中医、市中医院儿科专家李乃庚

在盐城,说起治疗小儿疾病的老中医,很多人都会去找盐城市中医院的李乃庚爷爷。“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你为病人治好了疑难杂症,对方一辈子记得你。”至今,市中医院名医堂儿科诊室,还经常出现爷爷或奶奶带着孙子孙女来找李老,开口就激动地说,“李爷爷您可能忘了,当年我的病,就是您给治好的!”

李老83岁高龄,仍然正常坐诊。“到明年,就是我当儿科医生的第60个年头了。”说起从医历程,他神采奕奕,一个个片段、一幕幕往事清晰如昨。

“1958年我进入盐城医专学习了5年中医,毕业后分配到市中医院工作。当年医院正急缺儿科医生,组织上征求我意见,问我要不要去南京进修儿科,回来做儿科医生。我说,一切服从党的需要!”李老告诉记者,当年很多人都怕做儿科医生,“风险大,诊断难,收入又少”,但他丝毫没有考虑自身,他觉得医生就该有担当,只要患者需要,就该全力以赴。

给成年人看病,他们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哪里不舒服,沟通无障碍,方便诊断。但儿童、特别是一两岁的孩子,他压根形容不出来哪里不舒服,这就更需要医生有充足的经验去观察、去诊断。有时候家长的表述,还可能是错误的,一旦误诊,说不定会给患儿将带来更大的风险。

李老认为,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不要怕看不好病而回绝病人。“特别不要因为怕打官司,怕影响自己的声誉,而拒绝病人。”他说,1963年他曾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进修,得到江育仁等老前辈的教诲,特别是老一辈中医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深深影响了他,“江老一辈子没回过一个病人,哪怕是从没见过的疑难杂症,我很佩服这种医者的担当和胆量。”

很多年前,他接诊过一个孩子,李老至今印象很深。“父亲在上海打工,母亲带着她在响水生活。来中医院找我时,孩子已经瘦成一把,浑身肿胀,只有嘴里一口气。”一问才知,已经在上海、南京好多医院挂过水、输过血、住过院,但就是经常呕吐、腹泻,怎么也治不好。第一次见面,孩子母亲问了十多遍,“医生,这孩子还能治吗?”李老当时也没见过这种情况,但他毅然乐观积极地安慰孩子母亲,“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久久寻思后,他想到了在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书中有一种方子,叫“可保立苏汤”,而且书上记载的症状,跟这个孩子极为相似。三剂中药服用后,孩子的症状明显好转。这些药方,价格也低。孩子母亲甚至不敢相信,几乎不花多少钱,就能把女儿辗转多个城市无法治愈的病,给治好了!家人永远忘不了李爷爷这位“救命恩人”。

“不是说一定要花多少钱才能治好病,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而且一定要尽力而为。”李乃庚一直是这么做的。虽然做了一辈子中医,早年就已有名望,但他至今仍谦虚地认为,“对人体的奥秘,我懂得的还很少!所以我不能随便说,这个病不能治了。就是癌症,还有不治自愈的病例。”他说,人自身有强大的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药物固然能起到很大作用,但心态好,也特别重要。

“作为一名医生,要不断学习,要善于翻书。有很多病,不管你经验有多丰富,很可能都从没见过,所以必须要向最好的老师——书本请教。”他说,要做一名好医生,要从灵魂深处树立“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并且从一而终,“说起来容易,践行一辈子,不易。要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总结总结再总结。”(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