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观 文/图
要写的稻田“鸭司令”并非是个养鸭大户,而是一个从事通过稻鸭共作方式生产有机水稻的退休农技员常伦岗。
常伦岗是东台市南沈灶镇常灶村人,因为患小儿麻痹症,带拐助行。初中毕业后,他在家学了个“皮匠”,据说这是他父亲的主意,理由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后来,他被公社派去市植保站学习。市植保站在五烈镇,属于堤西水乡,他在那边学习查虫时,是要走进水田的,同事们劝他就在田周边查查虫就行了。可他偏不服输,也与大家一起走下水田。只见他一脚深、一脚浅的,拐杖陷入稻田,他咬咬牙拔出拐杖再向前,一步一挪,一挪一步,夏天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他顾不上抹。一趟查虫回来,他浑身上下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泥水。学员们和领导们不禁竖起大拇指,送他三个字:“不简单!”他“嘿嘿”一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常伦岗成名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全省提倡科学种田,普及四级农科网,全公社29个大队家家建起农科队。作为农科站站长的他,带头沉下身子,蹲点在曙光大队农科队,带领他的团队和一帮半工半读高中班的学生,探索良种提纯复壮技术,推广良法栽培,在全面普及四级农科网工作中雄起一方,曙光农科队成为江苏省基层农科网的一面旗帜。这期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成为全省十名先进代表之一,去北京参加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4年,他又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他开心地说:“省长为我颁发了劳模勋章哩”,说这话时,那国字脸上洋溢着的是满满的自豪和幸福。
退休后,常伦岗办起了农技咨询门市部,继续推广良种良法,为大包干后的农民种田接诊把脉,许多农民和种田大户成了门市部的常客,也成了他的好朋友。早上,他迎着朝阳,走进农户田头,指导水稻育苗、西瓜育苗。傍晚,他身披晚霞,带着插秧队的大嫂大婶们胜利返回。一年四季,从春到冬,他整日忙得不亦乐乎。
这不,不甘寂寞的他,又当起了“鸭司令”。那是8年前,经潜心研究摸索,他成功地实施稻鸭共作生产有机水稻,成为全市“稻鸭共作”栽培有机水稻第一人。他利用鸭子在水稻田里觅食,起到了除草、治虫、施肥的作用。
这期间,他也没有亏待这些劳苦功高的“鸭工”,每天早晚各一次,为鸭子加“餐”。稻田里不施化肥,不用农药、除草剂。稻子扬花灌浆后,鸭子完成了“使命”后,被他“请”到自家鸭舍。他尝试着对水稻进行补硒,产出了富硒有机大米。他种的水稻全程有机栽培,无污染,口感好,成为人们的馈赠佳品。
5年前,他做出了一个善举:春节前,把自己生产的有机大米,一盒一盒真空包装好,登门赠送给本组80岁以上老人,从当初的10多人增加到去年的29人。五年来,他累计送出敬老大米4980斤,折合现金近4万元。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交汇点等多家媒体都曾经报道过他的善举。
今年的鸭子早已经开始进稻田“上班”了。“上班”了的鸭子近乎散养,长得飞快,偌大的稻田是它们纵横畅游的“海洋”。
每当送“餐”时,你看“鸭司令”他:昂然挺立田头,屏气凝神,鼓足腮帮,哨子一吹,鸭子如战士听到冲锋的号令,纷纷从稻田的四面八方,游向鸭棚,只听得田中水声“哗哗哗”,秧苗如风吹般摇曳,鸭子从水中冲进鸭棚,瞄准地上的小麦玉米“佳肴”啄个不停,抢得凶的吃饱了,扇扇翅膀,摇摇摆摆跑到旁边,歇会儿,没吃饱的还在埋头啄食,不一会儿,“大部队”则游向稻田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