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春风
春日雨后的长汀,汀江奔流不息,古城澄净如洗。
长汀,古称汀州,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夷山脉南麓。长汀曾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
沿着石阶,笔者登上长汀古城墙。风展红旗如画,犹如历史的回响——90多年前,红军攻下长汀城后,将胜利的红旗插上城头。
1929年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首次入闽到达长汀四都,14日取得长岭寨战斗的胜利,解放长汀城。“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自此,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解放长汀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长汀,一个镌刻在共和国历史上的红色名字,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从1929年3月红四军在此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在近6年时间里,位于闽西山区的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红军重要的兵源地和给养地之一。2万多名长汀儿女参加红军,将革命红旗插遍古城热土。
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长汀县,原属唐代福建著名五大州之一的汀州,西晋末年、唐代后期,客家人因战乱大批南下,创建了汀州,长汀也开始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中国客家的大本营和客家的首府。红军走入这里,发现这里商业发达、物资丰富,就在这里休养生息。
苏区时期,长汀依托汀江水路运输的优势,成为赣南、闽西各县物资集散地与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公营工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商店林立,市场繁荣。军队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补给。
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长汀留下大量革命旧址。坐落于长汀北山脚下的中央红色医院旧址,原为福音医院,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闻名遐迩的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同样在长汀古城内。这里原是辛耕别墅,90多年前的春天,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将司令部、政治部驻扎在这里。这是一处庭院式的民居建筑,当年,撤下井冈山的红军一路且战且退,从江西瑞金挺进闽西长汀城内,这座大宅子便成了红四军的司令部、政治部,毛泽东和朱德住在两边厢房。
在汀州古城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一处古朴、清雅的庭院式建筑,它就是长汀县博物馆。这里也是明清时的“汀州试院”,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博物馆里至今保留着红军第一套统一的军装。庄严整洁的红军军装,仿佛把人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1929年,红军进入长汀城后,接收了地方军阀郭凤鸣开设在东大街周氏宗祠的被服厂,更名为“红军被服厂”,设计了红军独一无二的军装样式,赶制完成4000套军装,并发放到红四军官兵手中。从此,红四军有了统一的军装,军容焕然一新。
长汀的军需民用工业企业发展尤其突出,是中央苏区最主要的工业城市。1934年3月刘少奇写就的《论国家工厂的管理》一文统计显示,当时中央苏区有国家工厂32个。其中,在长汀的约占一半。在红军长征前,长汀一直是中央苏区的“后勤保障基地”,生产储备的资源保障了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这一战略转移。
如今的长汀县博物馆,依然留存着中央苏区时期长汀城“红色小上海”的印记。史料记载,1931年冬,当周恩来从上海经秘密交通线来到长汀,不禁赞叹:“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
在红军危困时期,长汀因补充大量物资,成为经济之都。长汀当地的国有企业承载了十数万红军部队的军需供应和百万工农群众的柴米油盐。
时至今日,一大批红色革命旧址、遗迹仍屹立在汀州大地,一批珍贵的红色文物仍完好地保存在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里,既忠实记载、见证着当年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的荣光,更成为当地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发挥着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