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到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大家对它也越来越熟悉。确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甚至有人认为它已经发展到了“天花板”。
近日,我市的一支科创团队被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协授予“2022年度盐城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因为他们敢于打破“天花板”,寻找更多可能。
这支团队就是中科兆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去年3月在盐城成立,主要开展高效制氢、安全储能、节能环保相关领域的前瞻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中心主任温兆银研究员是这支团队的领头人,他每周四都会一早乘坐高铁从上海到盐城,周五晚上再返回上海。
据了解,截至目前,温兆银团队已成功申请新能源类发明专利10项;在电解水制氢领域,取得质子导体型高温电解制氢池的关键材料及制氢系统集成等国际领先技术;在安全储能领域,突破了电极、界面及封装等多项国内空白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迈出脚。“盐城能够为我们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温兆银说,“目前,我们侧重特色储能技术的研究,致力为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补链。”今年年初,温兆银就带着团队成员逐一拜访了落户盐城的几家大型新能源企业。
“走进工厂才能找准方向,找对市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温兆银的助理谷穗介绍,“温老师带我们去主动敲门,了解本地企业的真实需求。调研市场环境,以市场重点、痛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与企业信息共享,协同互补,形成产品供应同盟。”
在盐都区智能终端小镇,工作之余谷穗习惯沿着湖边散步,“我很喜欢这里,湖光潋滟、微风不燥,可以静静心。”2020年下半年,谷穗就提前来到盐城着手公司建设的前期工作。从办公楼打桩,到设备进场调试,再到招贤纳士,她和团队一起成长。“目前,我们团队常驻盐城的办公人员有14位,其中博士有4位,几乎都是‘90后’。”谷穗介绍,“我们采用一事一议评价制度,强化技术技能贡献,保证各类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都说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哪儿?“首先是没有行业标准。”谷穗解释,“去年我们孵化的成果之一是高安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比普通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更稳定,技术难点可以说早就在实验室解决了,但是想成功孵化为能走进工厂流水线的产品,行业里的人都在摸索。”
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团队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建成产品的小试线,逐渐摸索出固态锂离子电池制造的工序,并成功接到了第一笔订单。“无锡的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和我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制作出电池样品,由他们进行集成和应用的研究。”
从小试线变成生产线,是团队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之一,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做科研,失败是必经之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经历失败,只有保持沙漠打井的心态,拿出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在一次次地推倒重来中不断靠近成功。”谷穗发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