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登瀛
2022年06月16日

拾麦穗

盐都/谢建骅

当下,乡里的麦子又成熟了,该是开镰收割的时候了。现在收割机取代了人力挥镰收割,乡村也见不到拾麦人了。但童年拾麦穗的往事,却永远留在了我记忆的心田里。

夏夜,我在电脑文件夹里搜索所需要的图片,倏地,曾珍藏的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油画展现在我眼前,一抹橙色的夕阳镀亮了广阔田野,三位身穿粗布衫裙的农妇,正低头拾着麦穗。啊,多么熟悉的田园景象!脑海里又浮现出儿时拾麦穗的情景。

家乡地处水乡,记忆中,每到六月,那广阔的田野上,麦子成熟了,一片耀眼的金黄,麦香沁人,风吹麦动,卷起千层浪,整齐划一的优雅姿态,似乎在翩翩起舞,喜庆丰收。

这时,布谷鸟在村庄和田野的上空,急促地飞着、鸣叫着,声音响亮而又清脆,一声接着一声儿,火急火燎的,像在催促我们快点割麦。

六月的风儿带着浓浓的暖意,吹熟了一片片夏熟作物。这也是庄稼人最辛苦的时候,这段时间又称“四夏大忙”,各种农活一起上。麦收时节,父母总是一大早就去大集体上工,忙着收割、运麦把、脱粒。走在村子里,几乎看不到一个闲人。

每年夏天麦子收割后,麦茬之间,往往会遗落许多麦穗,这时,学校就会组织我们小学生,去生产组突击几天拾麦穗,抢在下雨之前,让麦穗颗粒归仓。一般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路高歌,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那希望的田野。

我们开始拾麦了。老师安排我们四人一个麦塆,一字排开,进行拉网式拾麦,从地的这头拾到地的那头,每人负责两到三行。我们每个人的装束基本一样,头戴草帽、斜挎水壶、脖子上挂着空书包,不停地将拾到的麦穗放进书包里,空书包很快就会被麦穗塞满,将书包里的麦穗统一倒进笆斗里,再接着拾。那些麦茬很戳人,往往会将小腿肚划出一道道血痕,麦穗上的麦芒也常常将手上的皮肤刺得很毛糙,但这些都抵不过拾麦穗的乐趣:常常会有蜻蜓、蝴蝶停在麦茬上,也会有麻雀等鸟儿来此觅食。更吸引我们的是,在麦茬之间,有许多野果,如喇叭蛋、灯笼泡、黑紫果等,这些野果,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就是既甜又香的美味了。

休息时,同学们围坐在田头浓密的树荫下,喝一口随身带的白糖水和麦乳精水,脱下脚上的黑布鞋,将灌进去的泥土、麦粒、草籽倒出,接下来,老师就要开始给我们讲故事了。这时,老师也不再像课堂上那样板着面孔,他讲的每一个故事都听得我们饶有兴趣,什么《草船借箭》,特别是讲《西游记》时,每到关键处,就会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让我们在拾麦穗时表现得更加积极,心里盼着能快点休息听故事。老师讲的故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此在我们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拾麦时,老师总是来回地走,检查各组是否捡拾得干净,当然,总会有些“小马虎”投机取巧,马虎了事,老师发现后,不光令其重拾,还会严肃批评。

每次,我们拾麦时,生产组都要配上两个劳力用笆斗运麦穗。收工时,生产组长早就等候在田头了,手里拿着个小包包,里面装着糖果,那是对我们拾麦辛苦的犒劳,有些生产组也会买些簿本和铅笔发给我们,这两样我们都喜欢,尤其是糖果,在生活中缺少甜味、缺少零食的年代,也算是一种奢侈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的过程,也是一次锻炼的过程,让我们了解稼穑的艰辛,体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更增强了我们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当下,乡里的麦子又成熟了,该是开镰收割的时候了。现在收割机取代了人力挥镰收割,乡村也见不到拾麦人了。但童年拾麦穗的往事,却永远留在了我记忆的心田里。

没有上一篇了... ... 龙,站在龙桥上(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