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长虎 文/图
6月9日,在省委、省政府举行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盐城市兰丰环境工程科技公司申报的“巷/隧道干式过滤除尘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兰丰科技为什么能够获得大奖,背后有怎样的秘密?
一句玩笑话,激发创新兴奋点
2008年,35岁的范兰在江苏省紫光吉地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14年了,此时,她已经是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或许这样的成就已经足够,家庭才应该是人生天平上分量更重的那一端。可范兰却选择自己出来创业,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她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2008年5月,盐城市兰丰环境工程科技公司在我市成立,专门开展烟气综合治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及工程建设。
范兰发现,随着煤矿等地下巷/隧道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粉尘产生量越来越多,传统的湿式除尘技术净化效率偏低,不仅影响煤质,还让不少一线职工患上尘肺病。国外有巷/隧道粉尘防治滤板式过滤除尘技术,许多公司想引进该技术生产,但外企不同意。2010年同学聚会时,有同学和范兰开玩笑,“你是做环保除尘业务的,有本事将煤矿矿井除尘做好,我就服你”。一句话,激发范兰创新兴奋点,她说外国人能干的事,咱也能干,还能干得比外国人好。你瞧好了!
其他人以为范兰说的是赌气话,谁也没想到,范兰回来后就召开中层干部会,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范兰话一结束,会场就炸了锅,大家议论纷纷,科技研发耗时耗力耗经费,且研发不一定出成果,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有这个必要吗?公司成立不久,搞科研需要有高层次人才和较长时间资金投入,有这个实力吗?面对大家的质疑,范兰说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自主研发道路,打破外企垄断,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资金困难是一时的,可以想办法克服;科技自立是长久的,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在公司股东、技术总工程师万加兵,高级工程师王加东等支持下,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明确巷/隧道干式过滤除尘技术的科研创新方向。
三大高校支持,科技团队全力攻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的一样一样去做,范兰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首先是人才难招引。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民营企业,本科生都不愿来,何况硕士、博士这些高层次人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首先选择的是机关及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实在不行就往国企挤。盐城市兰丰环境工程科技公司一次一次参加高校毕业生招聘会,都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回。该公司通过网络,向社会广泛招聘人才,可效果并不理想,就是人来了,许多人也抱着临时落个脚的思想,找到国企之类的单位,拔脚就走了。其次是科研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许多专用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要连续多年,这不是一个民营企业所能承受得了的。底下也有了风言风语,说公司领导是搬个梯子就想上月球——异想天开。巷/隧道干式过滤除尘技术研究一度处于停顿状态。
范兰回忆说,大大小小的困难扑面而来,让她感到压力山大,当时差点“崩溃”。那是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颁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创新的要求。
范兰眼前一亮,心中有了主意:借才借智,与高校合作。高校拥有技术、人才、实验室,公司拥有生产能力、市场渠道,二者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必定能加快科研进度。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福宝是矿业科技界知名专家。范兰上门拜访,向周福宝教授请教,恳请中国矿业大学给予帮助。周福宝被范兰的精神感动了,慨然应允,并介绍李建龙、李世航、王飞等专家学者和范兰认识,共同研发。
范兰后来又先后拜访安徽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同时,盐城市兰丰环境工程科技公司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仅工程师团队就有60多人,其中40多人具备中高级职称,涵盖环境工程、机械、化工、电气等专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每年研发费用近千万元,购进大量专用设备,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研发平台。
在周福宝教授的主持下,2012年6月1日开始研究巷/隧道施工粉尘污染治理项目。不久,该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
上百次下矿井,
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作为一名高级环保工程师,范兰深知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理论先行,实践验证,数据一定要可靠。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范兰要求盐城市兰丰环境工程科技公司研究团队要深入到地下矿井现场检测。
在矿山,有个习俗,就是女人不能到井下。这是因为几百米下去,女生一般都胆小,到井下万一发生情况,来不及处理。民间也有种说法,女人下井不吉利。范兰不信这个邪,她要带头下矿井。范兰央求煤矿领导帮忙,安排矿工带她下矿井。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剪短头发,扮成男人,戴上安全帽、防毒面具、护目镜、防尘口罩,穿上防护服、矿工鞋,带着自救器,悄悄下去检测数据,好了后再悄悄上来。
范兰回忆说,第一次到地下几百米矿井下,她觉得特别的害怕,尤其是坐那个升降梯的时候,觉得头晕目眩。有了范兰做榜样,其他人也纷纷下矿井。在纵横交错、幽深曲折、光线幽暗的巷道中,范兰和同事们上百次下矿井,一丝不苟地检测一项一项数据,然后提供给科研专家。
繁复的推理、严谨的演算,日复一日地与瓶瓶罐罐打交道,还不见得能出成果。在许多人眼中,这实在不是一门好差事。但范兰的回答却是:“抛开所谓的成就得失,科学研究或许可以很快乐。”没有鲜花和掌声,“巷/隧道施工粉尘污染治理”项目研究团队沉浸在干式过滤除尘技术研究中,他们为取得的每一点点进步而欣喜,过得既充实又快乐。
多年孜孜以求,
攻克“卡脖子”难题
历经7年,授权相关国家发明专利25件,专利技术许可3件,发表相关论文30篇,2018年12月31日该项目验收结题。专家评价,该项目首次提出了巷/隧道干式滤筒除尘技术原理,研制了低阻高效的阻燃抗静电褶式滤料,发明了内部扰流均匀脉冲喷吹清灰技术,实现清灰均匀性提高4倍以上、净化效率大于99%,粉尘排放浓度达到国家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矿用干式除尘技术的空白。
科技成果研究出来了,还需要转化成产品,走向市场。
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力推进,一系列相继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举措先后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形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范兰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像及时雨,为技术转化指明了方向。
盐城市兰丰环境工程科技公司积极组织技术推广,和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公司配套合作,将矿井、隧道发展成无尘化矿区,产品历经5次迭代,在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该成果已入选国家《煤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第三批)》,在各大煤矿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公司还参与《MT/T159-2019矿用除尘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写,这是目前行业通行标准。
范兰说:“让环境更美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这是我永远不变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