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刚刚召开的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强化“三大赋能”,在激发动力活力、增强文化自信上实干争先。“三大赋能”,体现的是坚持系统思维,不断实现科技、改革、文化对经济的“倍增效益”,增强创新驱动力、改革牵引力、文化凝聚力,努力激发盐城动能。
当下,盐城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科技创新基础弱、底子薄,要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创新要素支持体系建设,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升级工程,激发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要加快平台载体建设,立足“科技+产业”发展路径,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机制,提高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力求在部分优势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国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北翼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沿海高质量发展产才融合示范区。
深化改革的程度有多深,化危为机的动力就有多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要强化改革赋能,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让市场主体评价,用发展实绩检验,着力在“取长”和“补短”上下功夫。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行政审批领域制度性创新,推出更多惠企政策举措,全面推行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工作机制,努力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能。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家交流沟通活动,强化法治保障,破除制约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监管执法、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首创首推、试点示范。
城市发展,外要塑形,内要铸魂。盐城红、蓝、白、绿四色文化交相辉映,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强化文化赋能,塑造城市发展新风尚。要做实文化传承发展,强化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用好用活丰富独特的文化家底。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湿地文化故事、传统文化故事,同时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结合,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要做优公共文化服务,用好用活文化场馆,推进文博资源与文旅活动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打造“盐渎书房”阅读空间和“盐风海韵”小剧场品牌,健全完善“15分钟公共文化圈”。要做大文旅产业规模,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湿地盐城·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特色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旅供给端和消费端有效对接,加快集聚一批数字文旅产业项目。要做深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城市发展动能如何,发展后劲多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能够走多好走多远。只有强化“三大赋能”,打好科技、改革、文化三张牌,盐城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