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众报

01

黄海之滨建起生态屏障 2023年07月24日 盐阜大众报 01版 头版

□记者 赵亮

7月19日,雨后的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眼浓得化不开的绿色,随着地形绵延起伏。群鸟飞过湖面,翅膀拍打水面溅起片片水花,为保护区增添一份生机与活力。

“快看那边!”踩在松软的泥土上,轻轻拨开一片芦苇,保护区管护科科长李春荣举着望远镜观察河对岸,只见一座小岛上聚集大量普通燕鸥,时而停留在地上,时而盘旋在空中,场面十分壮观。“它们在这十几个小岛上集群繁殖,数量在4000只左右。每年4至5月份迁徙来盐城滩涂繁殖,然后9至10月份离开。”

在这方24.73万公顷的土地上,除了普通燕鸥,还有黑嘴鸥、白额燕鸥、须浮鸥、白鹭等鸟类聚集到保护区产卵繁殖。人鸟和谐的背后,是众多像李春荣一样的“护鸟人”默默付出。为划定保护区范围,第一代保护区人用了一年时间,走遍整个滩涂,经过实地勘察、科学论证,确定保护区界限。

前辈的期望,让李春荣不敢辜负。为了保护滩涂沼泽的原生态,他们宁可沿着坑坑洼洼的保护区土路颠簸前行,也不愿为了舒适的行车条件而修筑水泥路面。

“1998年我刚到保护区时,一个部门一辆摩托车,只能两个人骑车巡护,其他人去核心区、部分缓冲区,都靠步行开展巡护监测工作。”李春荣说,“保护区发展到现在,已设立4个管理站,执法车、无人机、巡护执法船、高清视频摄像头全覆盖,另外还和国家卫星遥感部门进行对接,让违法行为一目了然。”

这段时间,李春荣和同事们正在着手开展治理互花米草、修复盐蒿滩、控制芦苇及菖蒲等工作。7月21日上午,他来到保护区中实验区小新河管理站,召集相关项目负责人,推进施工任务。根据上级部署,今年保护区计划治理互花米草2.25万亩。

“丹顶鹤对栖息地要求很高,只喜欢洁净开阔的地方,对湿地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保护区管护科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将深埋处理1.1万亩互花米草,其他通过刈割、水淹、种植碱蓬等办法,阻止互花米草生长。同时还要对芦苇、盐蒿滩进行生态改造,逐渐构建底栖生物链。”

近年来,保护区以系统理念搭建生态框架,实施管护能力提升行动,探索建立“一中心四体系”管护模式,形成核心区全封闭管理,缓冲区和实验区地方政府守土有责,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大保护”格局,为盐城在黄海之滨建起一道生态屏障。

与此同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生态修复优化,通过退养还滩、生态补水、污染控制和综合整治等措施,科学合理地稳步实施湿地修复项目,修复面积31万多亩。射阳盐场一号水库退渔还湿区、大丰四卯酉海域退渔还湿区、中实验区增水控苇(蒲)工程、中实验区碱蓬湿地生境改造等修复区域成果喜人,成为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区域。

更令李春荣欣慰的是,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比如,保护区附近实行生态有机种养殖模式,不铺设人工设施,投放无公害、不会产生污染的饲料,不使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间接改善了保护区缓冲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保护区始终坚持大生态发展战略,不断擦亮生态底色金字招牌,释放生态红利,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监测取得实效。”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志洲介绍,结合综合科学考察,每年开展鸟类、大气、水文、水质、土壤、海岸侵淤等各类监测10余次,2022年首次观测到蓑羽鹤,区内记录鸟类达421种,国家重点野生动物129种,有17个物种被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李春荣也凭借多年工作成绩,收获“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绿色卫士”奖。

放眼这片广袤滩涂,海风和潮水交替作画。护鸟26年的李春荣表示,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主战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阵地,保护区将坚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有力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贡献“盐城智慧”。